首页 > 都市重生 > 我的饭馆通北宋 > 第281章 姜撞奶

第281章 姜撞奶(1/2)

目录

第281章姜撞奶

入夜后,吴铭和张关索照旧驾著餐车出门摆摊。

餐车九月间才投入使用,迄今尚不足一月,却俨然成了吴记川饭的代名词,无论行至何处,总能听见孩童呼喊:「无名氏来喽!」

果然具有视觉冲击、能够迅速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事物最易广泛传播。

然而出名也有出名的烦恼。

吴铭出摊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有意借此机会熟悉东京的大街小巷,摸清各大「商圈」及重要官署的所在。

因此,他每次出摊尽量不走重复路线,原本连目的地都不设,走到哪儿摆到哪儿。

可无论走哪条路,朝哪个方向走,往往走不多远,便会遭遇熟客拦截。

起初吴铭还会停下来招待,怎奈停下容易启程难,过往行人见餐车一停,立时便蜂拥而上,甚至自发排起长队一在张铁嘴等说书人的推波助澜下,吴记的三条规矩已然路人皆知。

吴记的吃食不愁销路,愁的是太过畅销,如此走走停停,根本出不了「新手村」。

只好设定一个目的地,中途无论遇见谁都不停。

今夜要去的地方是兴国寺。

有阵子没见三苏了,兄弟俩馋归馋,治学不可谓不用功,无法凭父荫入仕的子弟不用功不行。

大小苏到底是吴记川饭的会员,理应享受一定的福利,既然客不至店,吴铭便驱车亲至。

兴国寺全名叫太平兴国寺,位于内城西南,临近开封府衙,乃东京十大名刹之一。

兴国寺周边虽也有夜市、酒楼、妓馆等娱乐场所,但远不及大相国寺繁华。

但也正因如此,相对清净的兴国寺备受进京赶考举子的青睐。

自唐代以来,寺院便常为贫寒士子提供住宿,至宋代,佛教盛行,更是将之做成一门生意,甚至将浴室改作客房,以便尽可能多地接待住客。

寺庙场地宽、环境清幽、租金便宜,是长期备考的理想选择,且因考生云集,渐渐变成同科举子的社交网络节点。

正值科举年,兴国寺周边虽非繁华商圈,但寓居在寺庙里的举子都是吴记的潜在顾客,客流不成问题。

苏轼搁笔,轻揉酸胀的太阳穴,举目望向窗外,但见皓月当空,洒下一地晴夜清辉,院中寂寂,唯有夜风拂过霜枝的呜声,平添几分寂寥。

自赐酺宴罢,兄弟二人便埋首经卷,潜心备考,半月来未曾出过寺院。

虽然足不出寺,却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有关吴记川饭的讯息,近来有无优惠,又出了哪些新菜等,苏轼了如指掌。

听闻入冬以来,吴掌柜每夜皆会出摊,设摊地点不一,却不知几时来兴国寺?

一念及此,诱人的香气似已萦绕鼻间,馋得喉头连滚。

不对!

他使劲吸动鼻翼,非是遐想,确有香气!

「子瞻、子由!」

打包吃食归来的林希扬声唤道:「吴掌柜已至寺前设摊,眼下已排起长队,今日有新肴,二君若欲尝鲜,当速往,迟恐售罄!」

正伏案苦读的苏辙霍然抬头,兄弟俩对视一眼,双双起身,推门而出,却见父翁快人一步,已大步朝寺外走去。

大小苏连忙提步追上。

未及出寺,香气渐浓。

见庙里的小沙弥不住吞咽唾沫,苏轼暗自好笑,若非急著排队,他势必要打趣两句。

出得寺来,果如子中兄所言,吴记的摊前已然排起长龙,香气扑鼻,直教人津如泉涌,腹如鼓擂。

父子三人赶紧排至队尾,抬眼看向布招,上书「烤冷饼」三字,这便是林子中所说的新肴了。

苏轼早已有所耳闻,吃过的人皆赞不绝口,此时吸嗅著这丰富浓郁的热香,期待瞬间拉满,一边翘首以盼,一边默念著不得售罄、不得售罄、不得售罄——

这回倒是没有言出必反。

得益干限购措施,轮到三苏时,所剩食材仍丰。

烤冷饼即烤冷面,为照顾宋人的口味,除原版酱料外,吴铭还另制了不辣版,以供顾客选择。

适才已见识过烹制流程,苏洵知道此饼出锅前会切作小段,正可分而食之,两种口味遂各要了一个。

吴铭在两个烤盘上抹一层薄油,同时做两份。

边做边说:「此菜可额外加料,鸡蛋三文一个,肉肠五文一根。」

苏轼早已瞧见那一根根粉嫩的肉肠,将肉灌入肠衣的做法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个色泽,想来又是吴掌柜的秘制,不可不尝!

他断然道:「鸡蛋、肉肠各加一份!」

「好嘞!」

吴铭麻利地磕开鸡蛋,打在面饼中央,用铲子快速搅碎铺散。待蛋液半凝,翻面,刷上酱料,掀起面饼往底部洒少许清水。

吴掌柜的操作之娴熟,直如行云流水,真个赏心悦目,看得三苏叹为观止。

撒上洋葱碎、小葱和香菜,放上切作两半的香肠,将冷面卷起,外面再刷一层酱,淋上少许香醋,撒上熟芝麻,用铲子咄咄咄切成小段。

以油纸盛装,插上三根牙签,递给父子三人:「请慢用!」

苏洵和苏轼各接过一份,混杂著酱香、油香和鸡蛋焦香的热气直扑面门,烤冷饼段密密堆挤著,赤色酱汁浸染著蛋黄带焦斑的面饼,细碎的翠绿葱末和黑白芝麻点缀其上。

单是观其色,嗅其香,便觉精神一振,连日苦学的疲惫似乎消散一空。

忙不迭挑起一段品尝。

苏轼尝的是辣味版,入口却并非他预料的那般霸道,酱汁的咸鲜蒜香率先冲击味蕾,仅有丝丝辛气,只增香不辣口。

细细咀嚼,谷香、蛋香、酱香、芝麻香、胡葱(即洋葱)的甜香、芫荽独特的异香——诸多滋味于唇齿间交织,一口下去,极大满足!

只是——似乎没什么肉味?

苏轼咂摸著,只觉这肉肠的肉味略轻,粉味略重,难怪才卖五文一根。

虽说不是纯肉,口感委实不赖,足以解馋。

品尝著热乎的夜宵,兄弟二人不禁冒出同样的念头:倘若吴掌柜每夜都来寺前摆摊,那该多惬意!

吴铭无暇同三苏闲聊,接著为下一位食客制作烤冷面。

直到食材售罄,方才得空歇一口气。

收摊,打道回府。

回到吴记川饭时,店里也已闭市打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