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顺利开店(2/2)
而后厨,则更无需顾南桑操心了。
原本她还打算自己动手,把店里的膳食经营起来,结果顾西洲执意要跟着她学,并屡次抢了她手里的活干,让顾南桑哭笑不得。而许氏,一旦放下心里的顾虑,便也不再去想荷花村的事情了,她也一头扎进了厨房,纵然手艺不如两个女儿,打打下手还是成的。
而每日算账、盘点,则有顾东青一手操持,顾南桑教了他一些现代的简便算法,使得他算账更加简便。
周清萧自不必说,他负责和牧遥一起,在外面的棚子摆摊,照看一应大小事宜。而店内还需要人来跑堂,顾南桑也一早就看好了,多方询问之后,雇了两个附近的人来当店小二。
这下,顾南桑彻底当了个甩手掌柜,除了隔段时间和顾西洲一起配好红汤所需的底料,她每天需要做的,竟然就只剩下和顾北槐一起看书写字。
顾南桑哭笑不得,她只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顾家现在是开了店,看起来生活水平要比以前高出不少了。
但这段时间的花费巨大,之前当玉佩的一百两银子已经花得七七八八,而房东已经答应了可以出售店面,只是银子还远远不够。
而当顾东青问起这一百两银子的来历,顾南桑便和周清萧统一口径,说是周清萧当了贴身的玉佩,用来贴补家用。
顾东青当时还十分生气,埋怨顾南桑不早点告诉他,如今银子已经花出去,他也无法,只能想着快点赚钱,早早为周清萧赎回那枚玉佩才好。
顾南桑摸摸鼻子,有苦难言。
于是对顾东青安排的,让她来陪着顾北槐学习一事,也是无法反驳。毕竟,算是她理亏在先。
周清萧也难得没有得了便宜来卖乖,反而和顾北槐一起,偶尔听听顾南桑别具一格的见闻,着实耳目一新,颇有收获。最后还硬是缠着顾南桑,教了他完整的阿拉伯数字,以及简单的加减算法。
顾南桑被他烦的不行,只想好好练练自己那毫无神韵的毛笔字,以及看点当代书籍,虽然不能陶冶情操,就当增长见闻,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了。
这期间,顾南桑还回了几次荷花村,每次都给吴翠花家里送了很多吃食与用度。毕竟在顾家最难过的时候,总是王娟子带来东西,接济许氏。这一点,许氏也是赞成她的做法的。
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顾南桑还请了村里的屠夫来帮她供应每日店里的竹签用度。屠夫名叫何水生,是个老实寡言的汉子,有个泼辣干练的妻子。这妻子却与赵桂花完全不一样,是个很有见底的,也十分和气讲道理。
顾氏关东煮采买猪肉也是从何水生家里采买,但村里卖猪肉的,都便宜,赚不了多少钱,每每还是需要下地种田。店铺里需要的竹签不少,虽然现在开店,很多客人都是吃了再走,但难免有消耗,因此顾南桑便给了钱,算好价格,让何水生准备好,隔段时间牧遥带进城里。
这活计虽然小,却也是笔进项,加上顾南桑对待同村的人素来大方,何水生一家便更是感激。连他们家的儿子何塘,也顶替了顾家店里一个小二的位置,专门来跑堂。而他们的女儿何花,则进了后厨,来帮顾西洲的忙。
这大大小小算起来,何水生一家的收获可不小。
原本不看好顾家的,如今纷纷都议论起来,对何水生一家,则更是羡慕。
不过这都是后话,顾南桑一点也不知情。
她唯一知道的,就是那日周清萧去偷了李长生家里的锄头,然后放在寡妇凤娇的门口,最后被赵桂花看见,领着两个儿子和凤娇大吵大闹,最后被李长生黑着一张脸骂回家的事情。
经此一事,赵桂花彻底寒了心,带着两个儿子回了娘家住,如今李长生已是自顾不暇,再没闲工夫来给顾家找不痛快了。
而安平城中的顾氏关东煮,则彻底走上了正轨,每日宾客盈门,座无虚席。外面摆摊的棚子也是行人如织,络绎不绝,连带着玉带河桥周围的生意都好了不少,至此,顾南桑的生意终于顺利起步了。
目前,关东煮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打包,一种是直接盛出煮好的热汤,放在大盆内,端上桌享用。这两种又分为红汤和清汤,搭配不同的蘸料,形成食客自己喜欢的风味。带一点半自助的形式,还是颇受一些人喜欢的。
这种形式其实和串串香很接近了,之所以没有叫串串香,是因为一开始售卖的时候,名字就是关东煮,后面再变化,一则是没有必要,二则是需要一点先入为主的效应。
除此之外,顾南桑每月都会请一支民间乐队,敲锣打鼓地走街串巷,举着顾氏关东煮的牌子,再让店小二去吆喝每月一次的优惠活动。这样一来,店面在安平城中名声大噪,食客更是慕名前来。
如此循环往复,日子红火,时间过得飞快,眨眼已是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