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元(2/2)
大姑:“同一个‘周’,‘皇帝’的称呼始于秦始皇,秦之前‘夏商周’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是‘天子’或‘王’。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之前,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还有另一个名字——‘东周’。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但是魏惠王称王的时候,还是属于‘东周’时期。”
小悠:“这里的‘东周’跟‘西汉’‘东汉’一样,国号只是‘周’,‘东’字是后世史学界加的吧?”
大姑:“嗯!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洛阳),这段时期称东周。”
小悠:“这种划分‘西东’的方式跟汉朝一样,也是依照都城的方位来划分的,而且汉朝也是从西安迁到洛阳,要不要这么巧?”
大姑:“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小悠:“那这个时候天下还是姓‘周’呀!应该只有一个‘周’国呀!这又建立了一个魏国、秦国,是这两家造反了吗?”
大姑:“不算造反,是周天子封的,而且诸侯国很多,并不是只有秦魏这两家。”
小悠:“啥?给自己封敌国?还封了很多?”
大姑:“不能这么说!那个时候实行‘分封制’,跟秦汉之后实行的‘郡县制’不太一样,你可以将这些诸侯国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强行理解为现在的‘省、市、县、乡、村’。”
小悠:“所以秦孝公是‘公’,则‘秦国’可以理解为‘秦省’,而‘魏国’是‘侯’,所以‘魏国’可以理解为‘魏市’,因此这两国的国君一个是‘秦省长’,一个是‘魏市长’?”
大姑:“嗯!但请注意,这是‘强行’理解。”
小悠:“明白!就像‘郎中令’和‘保安大队长’一样,是帮助理解的一种解释方式,毕竟分封制和郎中令都离我太远,我理解起来困难。所以给我换算成现在的概念,但是古今有别,在现在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职位和制度,只能‘强行’划等号!”
大姑:“嗯!两者实际上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郡县制’下,这些地方官是中央任免的,而‘分封制’下这些官位(爵位)是世袭的,由子孙接班。”
小悠:“也就是在‘分封制’下,‘省、市、县、乡、村’这些‘省长、市长、县长、乡长、村长’这些官帽是家产啰?”
大姑:“可以这么理解。”
小悠:“所以最初,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并不是给自己树敌,只是封了几个地方官。但东周最后还是被秦给灭了,实际上还是成‘敌’了,而且还被敌人给灭了。”
大姑:“这就是‘分封制’的缺陷,容易导致地方做大,形成割据势力,影响安定团结。秦统一天下后,看到了这一不足,于是果断采取‘郡县制’。”
小悠:“但秦后来也被灭了。”
大姑:“但这主要是别的原因导致的,不是‘郡县制’的锅。而且此后‘郡县制’一直是主流,说明虽然这个制度还有不足,但比‘分封制’还是要强些。”
小悠:“这样说来,战国时期梁惠王、秦惠文王称王之后的‘改元’,跟‘新君即位’而改元的性质类似,都属于告诉大家自己的地位‘升格’的举措,跟现在的人得了个奖状晒朋友圈差不多。”
大姑:“嗯!所以正史都不认为这是‘中途改元’,真正的‘中途改元一般认为始于汉文帝。”
小悠:“汉文帝,编号XH05,是7号汉武帝的爷爷?”
大姑:“是的!”
小悠:“他为什么改元呢?”
大姑:“汉文帝十六年,一位术士向汉文帝进言,说自己可以让太阳一天内两次经过天空中心,以昭示汉文帝治理下的天下大吉之象。过了几日,太阳竟真的两次经过天空,汉文帝龙颜大悦,认为这是自己的统治可以从头再来的征兆,因此下令改第二年为元年重新纪年。”
小悠:“这位术士是懂天文的。”
大姑:“不久之后这位术士被人告发,说他只是利用了一些特殊的天象和道具哄骗了汉文帝,这位术士也因此被诛杀全族。”
小悠:“啊?是骗子呀!但后来汉文帝有没有撤回改元的决定呢?”
大姑:“改元过后才被告发。”
小悠:“哦!改元的消息撤不回了。那汉文帝后来有再次改元吗?”
大姑:“没有,只此一次。于是汉文帝在位期间,史书纪年分为‘前元’和‘后元’两段。到了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曾两次改元,所以分为‘前元’、‘中元’、‘后元’三段。但这些都不是年号,是后来的史官为了叙事的方便而追加的了,只是区别先后的符号而已,真正年号始于汉武帝。”
小悠:“这么说来,07号汉武帝的‘改元’是从他爷爷那学来的呀!”
大姑:“可以这么说。不过继承之后又有发展。”
小悠:“给‘元’取了个名字,即‘年号’。”
大姑:“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