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人力终有不能及,谁也征服不了历史,逃脱不了宿命(2/2)
人民的集体意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但这种动力也不是无限制的。群众的力量有巨大的潜能,却必须在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才能发挥,否则就会变成一场空洞的激情浪潮。
当群众的集体意志与历史的必然方向一致时,变革会迅速而彻底;当二者冲突时,即便有再多的牺牲和热情,历史也会选择后退一步,等到条件成熟再推进。
这并不是否认群众的力量,而是承认群众的力量同样受制于历史规律。真正的历史智慧,是让集体意志和历史必然相结合,而不是用意志去对抗规律。
历史周期的宿命性,这是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会承认的现象。王朝兴衰、制度更替、经济繁荣与衰退,都呈现出一定的循环特征。
这种周期性并不是完全机械的重复,而是“螺旋上升”的模式——每一次循环都会有新的进步,但也会重复某些旧的模式。这是因为每个周期的根源,依然来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这就像植物的生长周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你不能要求冬天长叶子,也不能要求夏天结果实。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细节,比如加快成熟的速度或延长某个阶段,但无法彻底打破这个周期。
承认历史宿命,并不等于否定人的自由。人的自由存在于宿命的框架之内——我们无法改变潮水涨落的规律,但可以选择在高潮时出航,或者在低潮时修船。
这种辩证关系意味着,虽然人不能完全征服历史,但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最大的可能性。历史的宿命提供了边界,自由意志在边界内活动。
真正的智慧,不是幻想摆脱宿命,而是利用宿命——在必然之中寻找偶然,在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寻找最有利的节点。
纵观历史,很多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与历史趋势相冲突的方向。而很多人的成功,看似是个人能力的结果,其实是他们恰好踩在了历史的风口上。
这说明,历史的宿命决定了成功与失败的概率分布——那些顺应趋势的人成功概率更高,那些逆势而行的人即便有天赋,也难逃失败。这种概率分布,不是个人意志可以随意改变的。
人力终有不能及,这不是让人放弃,而是提醒人要敬畏历史。敬畏历史,就是承认它有不可逾越的规律;顺势而为,就是在规律的允许范围内,把个人和集体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谁也征服不了历史,因为历史不是一条可以被征服的河流,而是一片我们必须在其中生活的海洋。谁也逃脱不了宿命,因为宿命是由我们所处的时代条件决定的,而时代条件不是个人可以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