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9章 理想主义者大多都很孤独

第19章 理想主义者大多都很孤独(1/2)

目录

理想主义者大多都很孤独,没有人懂他们,也不需要有人懂他们。

当秦始皇统一中国,以中央集权制代替分封制,设郡县,建长城,统文字,全天下的官僚文人都是嗤之以鼻、抨击打压,他超脱时代的思想没有人理解,或许也源于他太过激进,但是他奠定了中国二千多年的政治基础和国家政权,历史证明,他是对的。

我想晚年的他也是孤独的,当一个人的思想超脱于同时代的人,超脱于局限个人利益的人,他的路注定孤独、注定悲壮。晚年的他,有太多和秦皇相似的地方,有太多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也有太多难以言说的寂寥。

理想主义者跟普通人的最大区别,是他们不是从“我能得到什么”出发,而是从“这件事应该是什么样”出发。别人考虑的是现实条件、利益得失,他们考虑的是理想状态、价值方向。这就注定了,他们走的路和别人不一样。

大多数人做事会去看有没有回报、会不会被认可、会不会有风险。理想主义者会先想,“即便没有这些回报,这件事是不是仍然值得去做?” 这种判断方式,看似很高尚,但在现实里却是高风险的,因为它不一定能获得环境的理解和支持。

这也是他们孤独的源头之一——他们不愿意把理想让位给眼前的好处,而现实世界的主旋律恰恰是交易和交换。理想主义者的起点是信念,现实的起点是条件,这两者的频率很难对上。

不是没人愿意懂,而是大多数人没法完全共情理想主义者的思维模式。普通人的世界里,选择往往是利益和成本的计算题;理想主义者的世界里,选择更像是价值和信念的证明题。

当一个人说“我知道这样做会吃亏,但我觉得这是对的”,多数人会觉得他是傻子;而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这才是做人的底线。这种差异,靠几句话是无法拉平的,因为它来自价值观的根基,而不是观点的差异。

所以,理想主义者在别人眼里总是“有点不合群”“太固执”“太不现实”。而他们自己心里也明白——真正的理解者很少,这是一种常态,不必奢求。

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性格问题,而是他们立场的自然结果。你想推动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方向,就必须承受被现实边缘化的代价。

他们的孤独不是因为没人陪伴,而是精神层面缺少同频者。可以有朋友、有同事、有家人,但在“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上,能和他们产生深度共鸣的人凤毛麟角。

孤独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逃避孤独去妥协自己的理想。很多理想主义者之所以能坚持到最后,是因为他们早就接受了“理解是少数人的特权”这个事实。

真正成熟的理想主义者,其实已经不需要别人懂他们。他们对“被理解”这个需求的依赖度很低,因为他们知道,理解不等于认可,认可也不等于同行。

一旦意识到理想本质上是个人选择,就会明白它的意义来自实践,而不是来自观众。别人不懂,不会让理想本身失效;反之,即使全世界都说好,如果它违背了理想主义者的原则,那也是空的。

所以,不需要被懂是一种底气——它来自对自我价值的确信,也来自于不依赖外界掌声的精神独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