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人力终有不能及,谁也征服不了历史,逃脱不了宿命(1/2)
一个人到底能不能超越历史呢?
有些人能够凭借超脱于时代的眼界,超脱于时代的思想,超脱于时代的作为,重塑一个新的社会结构,毫无疑问这些人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但是无论这个人的思想多么超前,制度多么完美,历史的惯性终将会把这些肢解的支离破碎。历史运行的底层规律从不因某个人的意志而改变。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人可以影响历史,而是承认,人类的力量有边界。你可以加快历史的节奏,也可以延缓它的某些环节,但无法彻底跳过或抹掉它的必然阶段。
历史的铁律是由物质条件、生产方式、阶级关系、科技水平等共同决定的。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惯性场,任何人都必须在这个场中行动。即便是被称为“开天辟地”的人物,他们所作所为也只是顺应并放大了某种趋势,而不是凭空制造出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就是“人力终有不能及”的根本含义——你可以在水流中掌舵,但你不能改变水从高处向低处流的方向。
历史宿命感并非源于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互动规律。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决定了人们的社会组织形式。当二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剧烈的社会变革。
这种变革并不是某个人凭空发动的,而是社会自身发展的结果。即便没有那个“领头人”,矛盾也会以别的方式爆发;即便有人试图提前发动,如果物质条件不成熟,也只能失败收场。
所以,历史的宿命感,实际上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在特定的经济、科技和人口条件下,社会一定会走向某种变革模式。这种必然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在一定的轨道内活动。
人类的意志确实可以改变历史的短期走向,但历史总会回到它的“主航道”上来。这就像你在大河里划船,可以让船向左或向右偏移,但河流的总体方向不会因此改变。
历史的回弹是因为深层次的物质条件没有变。比如,你可以通过强力政策压制某种经济形态,但只要这种形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它就会以各种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反复出现在历史上:封闭的国家终会被迫开放,集中的权力终会面临分裂,强制的平均主义终会被差异化取代。
这种“回弹”让人产生一种挫败感——仿佛人的努力最终都会被历史的洪流吞没。但如果理解了这是规律性的过程,就会明白,这不是失败,而是人类活动与历史规律博弈的必然结果。
制度是人类应对历史宿命的重要工具,但制度本身也有惯性,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反过来限制人类的行动。制度的生命力来源于它与当下生产力的契合度,一旦脱节,就会逐渐僵化,成为历史进步的阻力。
这时,即便有再聪明的统治者,也很难立即推翻制度,因为制度背后有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社会心理惯性。历史的边界不仅是物质条件的限制,还有制度惯性带来的延迟效应。
很多历史上的改革者都死在这个边界上——他们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但他们所在的时代无法承受那么快的变动,于是改革半途而废,甚至引发更大的混乱。这种现象,本质上是历史宿命在制度层面的体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