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刺灸心法要旨1-3(2/2)
痔疮肛肿泄痢缠,吐红溺血嗽咳痰,牙疼喉肿小便涩,心胸腹疼噎咽难,产后发强不能语,腰痛血疾脐腹寒,死胎不下上攻膈,列缺一刺病乃痊。
“注释”对于内痔、肛门肿痛,痢疾伴有赤白脓血,咳嗽咳痰、咳血、尿血,以及牙龈和咽喉肿痛,小便红赤涩痛、排出困难,心胸腹部疼痛,吞咽梗阻不畅,产后败血上冲扰乱心神导致身体强直、不能说话;或是瘀血阻滞引起的腰痛,脐腹间寒冷,胎儿死于腹中,胞衣不下、上冲阻塞胸膈等病症,都针刺列缺穴,这些病症必定能痊愈。
阴跷照海穴主治歌
喉闭淋涩与胸肿,膀胱气痛并肠鸣,食黄酒积脐腹痛,呕泻胃翻及乳痈,便燥难产血昏迷,积块肠风下便红,膈中不快梅核气,格主照海针有灵。
“注释”对于上焦火盛导致的咽喉闭塞不通,下焦热结引起的膀胱气痛、小便淋沥涩痛,胸中肿痛;或是食积、酒积内蓄损伤脾胃而出现的发黄,脐腹疼痛;或是呕吐腹泻、胃反吐食、乳痈、大便燥结,以及妇女生产困难、瘀血块疼痛、昏迷,肠风下血不止;或是胸膈间气机不畅,像梅核气那样阻塞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等病症,紧急针刺照海穴,这些病症自然会消散。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五脏六腑共包络,手足所属三阴阳,太阴足脾手肺脏,阳明足胃手大肠,少阴足肾手心脏,太阳足膀手小肠,厥阴足肝手包络,少阳足胆手焦当。
“注释”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它们分别与十二经脉相联系,分属手足三阴三阳,合为十二经脉。其中,手太阴经属肺,手少阴经属心,手厥阴经属心包络,这三者是手三阴经;手太阳经属小肠,手阳明经属大肠,手少阳经属三焦,这三者是手三阳经;足太阳经属膀胱,足阳明经属胃,足少阳经属胆,这三者是足三阳经;足太阴经属脾,足少阴经属肾,足厥阴经属肝,这三者是足三阴经。
天干十二经所属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阳腑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阳干为表阴干里,脏腑表里配阴阳。
“按语”过去说:“三焦也寄属于壬,心包络同属于癸。” 三焦作为负责疏通水道的器官,说它属壬还勉强可以,而心包络依附于心脏,怎么能说它属癸呢?况且三焦与心包络这两个脏腑及其表里关系,都属于相火,所以对旧说进行了改正。
“注释”甲、丙、戊、庚、壬是阳干,乙、丁、己、辛、癸是阴干。阳干属表、属腑,阴干属里、属脏,所以说:脏腑通过表里关系与阴阳相配属。
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每日寅时从肺起,卯时流入大肠经,辰胃巳脾午心火,未时应注小肠经,申属膀胱酉属肾,戌走包络亥焦宫,子胆丑肝寅又肺,十二经脉周环行。
“注释”人体有十二条经脉,一天昼夜有十二个时辰,每一条经脉主管一个时辰。经脉流注先从寅时进入肺经开始,卯时进入大肠经,辰时进入胃经,巳时进入脾经,午时进入心经,未时进入小肠经,申时进入膀胱经,酉时进入肾经,戌时进入心包络经,亥时进入三焦经,子时进入胆经,丑时进入肝经,到了寅时,又从肺经开始循环,这就是十二条经脉与十二个时辰相互循环运行的规律。
十二经相传次序歌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注释”人体的正经有十二条,每当清晨寅时,营气从中间的焦腑开始,向上注入手太阴肺经,从胸部出于中府穴,一直到少商穴,依次运行到手阳明大肠经等十二条经脉,最后在足厥阴肝经结束,而后又重新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运行。一般来说,手的三条阴经,从内脏走向手部;手的三条阳经,从手部走向头部;足的三条阴经,从足部走向腹部;足的三条阳经,从头部走向足部。(这些经脉)周流不止,循环没有尽头。
十二经起止歌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府终,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竹空,胆瞳子髎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译文”肺经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大肠经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胃经起于承泣穴,终于厉兑穴;脾经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心经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小肠经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膀胱经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肾经起于涌泉穴,终于俞府穴。心包经起于天池穴,止于中冲穴;三焦经起于关冲穴,止于丝竹空穴;胆经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肝经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门穴。
十二经穴周流歌
中府为初注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商阳复向迎香走,香接头维至库房,维下降兮趋厉兑,兑传隐白至胸乡,隐白上升达大包,大包仍续极泉场,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泽会听宫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俞府藏,俞府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中冲并与关冲合,关冲宛转丝竹旁,丝竹更贯瞳髎穴,瞳髎下入窍阴方,窍阴横亘大敦井,敦上期门肝脉当,期门历遍还中府,经络周流仔细详。
“译文”中府穴是经脉流注的起点,接着流注到少商穴;少商穴通过别络连接,流注到商阳穴;商阳穴又向迎香穴运行;迎香穴连接头维穴,一直到库房穴;从头维穴向下运行,趋向厉兑穴;厉兑穴传至隐白穴,再到胸乡穴;隐白穴向上运行到达大包穴;大包穴继续连接极泉穴所在之处;极泉穴贯穿少冲穴,这是心经的井穴;少泽穴相连的便是小肠经;少泽穴与听宫穴相会,再分支到睛明穴;睛明穴向下延伸到至阴穴,气势强劲;至阴穴斜向出于涌泉穴底部;涌泉穴最终归藏于俞府穴;俞府穴与天池穴横向联络相接;天池穴发出中冲穴,这是心包经的主宰之处;中冲穴与关冲穴相合;关冲穴婉转运行至丝竹空穴旁边;丝竹空穴又贯穿瞳髎穴;瞳髎穴向下进入窍阴穴所在的方位;窍阴穴横向连接大敦穴这一井穴;大敦穴上行到期门穴,这里是肝经的所在;期门穴遍历一周后,又回到中府穴,经络就这样周流不息,需仔细详尽地体察。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厥阴同,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要分明。
“注释”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这两条经脉是多气多血的经脉;三焦经、胆经、肾经、心经、脾经、肺经,这六条经脉是多气少血的经脉;心包络经、膀胱经、小肠经、肝经,这四条经脉是多血少气的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