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刺灸心法要旨1-3(1/2)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释”公孙两个穴位,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通于冲脉;内关两个穴位,是手厥阴心包络经的穴位。这四个穴位通于阴维脉。这四条经脉会合循行的部位,在胃、心、胸部之间,所以主治胃、心、胸部的疾病。
临泣两个穴位,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通于带脉;外关两个穴位,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这四个穴位通于阳维脉。这四条经脉会合连络的部位,在眼外角、耳后、面颊、颈部、肩部之间,所以主治眼外角、耳后、面颊、颈部、肩部的疾病。
后溪两个穴位,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通于督脉;申脉两个穴位,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这四个穴位通于阳跷脉。这四条经脉会合别络的部位,在眼内角、颈部、项部、耳朵、肩部、肩臂、小肠、膀胱之间,所以主治眼内角、颈部、项部、耳朵、肩部、肩臂、小肠、膀胱的疾病。
列缺两个穴位,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通于任脉;照海两个穴位,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这四个穴位通于阴跷脉。这四条经脉会合系络的部位,在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所以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
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释”九种心疼包括:饮心痛、食心痛、风心痛、冷心痛、热心痛、悸心痛、虫心痛、注心痛、去来痛。结胸,是指胸部胀满坚硬而疼痛。翻胃,是指早晨吃的食物到傍晚吐出,食物难以在胃中停留。
对于伤酒、伤食引起的积滞,肠胃鸣响,水食不化导致的气机不畅之疾,胸膈与脐腹之间疼痛,两胁发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带血),以及妇女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蒙蔽心神等病症,都适宜针刺公孙穴,往往能立刻见效。
阴维内关穴主治歌
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疼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注释”中满心胸痞胀,是说腹部胀满、胸部痞塞胀闷而不舒畅。肠鸣泄泻,指的是突然腹泻并伴有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者,是说呕吐、食物难以咽下入膈,有的是因为饮酒所伤。对于积块坚硬、横逆冲犯胁部,妇女心胁疼痛、腹部里急胀痛,伤寒导致的结胸而坚硬疼痛,疟疾、里实证等病症,都针刺内关穴,没有不痊愈的。
带脉临泣穴主治歌
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搔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注释”中风后手足举动困难,是说手足活动不灵活。如果伴有疼痛、麻木、拘挛,同时发热,是风热所致。对于头风引起的眩晕,以及疼痛肿胀牵连腮部、颈项、眼睛、牙齿、双耳、咽喉都出现红肿疼痛,游走性风邪导致的皮肤瘙痒,筋脉牵引不适,腰部、胁部、四肢及肋骨疼痛等病症,都适宜针刺临泣穴,立刻会有奇特的功效。
阳维外关穴主治歌
肢节肿疼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注”对于四肢骨节肿胀疼痛,两膝痹阻发冷,手足活动不利,或偏或正的头风病,脊背、腰胯、筋骨、头项、眉棱骨等部位疼痛,手足发热麻木,夜间盗汗,以及破伤风伴游走性风邪,脚跟肿痛,两眼赤红,伤寒阳明证自汗、身体烘烘发热等病症,都适宜针刺外关穴,针刺后病症可立刻缓解。
督脉后溪穴主治歌
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头疼眼肿涟涟泪,背腰腿膝痛绵绵,项强伤寒病不解,牙齿腮肿喉病难,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
“注释”手足拘挛,是指手脚屈伸困难。
战掉,是指手足颤抖摇晃,无法握物。眩,就是头晕。若是中风突然昏倒、不能说话,癫痫发作不省人事、抽搐痉挛,头痛以及突然发作的火眼、热泪常流,行痹(游走性关节疼痛),腿、膝、背、腰、周身关节疼痛,颈项僵硬,伤寒、感冒、无汗难解,上下牙齿、腮部、牙龈、咽喉肿痛,手足麻木没有知觉,破伤风受风,睡中出汗等病症,先针刺后溪穴疏通经脉,没有不痊愈的。
阳跷申脉穴主治歌
腰背脊强足踝风,恶风自汗或头痛,手足麻挛臂间冷,雷头赤目眉棱痛,吹乳耳聋鼻衄血,癫痫肢节苦烦疼,遍身肿满汗淋漓,申脉先针有奇功。
“注释”腰背脊部僵硬,是指不能弯腰抬头。
足内踝红肿,称为绕踝风。足外踝红肿,称为穿踝风。对于怕风自汗以及雷头风痛(头痛如雷鸣,伴头面红肿),突然发作的火眼,眉棱骨疼痛,手足麻木拘挛,手臂发冷,以及妇女吹乳(乳房红肿,未生产的称为内吹,已生产的称为外吹),耳聋鼻出血,癫痫抽搐,肢节烦热疼痛,全身肿满,头部汗流不止等病症,这些都是风热痰饮流注攻冲所致的疾病,都适宜先针刺申脉穴,立刻会有功效。
任脉列缺穴主治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