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1章 司马迁

第11章 司马迁(1/2)

目录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经后世考证多认为其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或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之后,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之前,享年约五十五至六十五岁,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司马迁的故乡在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地处黄河龙门之下。《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官至太史令,精通天文历法与诸子之学,曾着《论六家要旨》,梳理先秦百家思想。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迁徙天下富豪于茂陵,司马谈举家迁往长安,司马迁也随父亲进入京城求学。他先后师从大儒孔安国和董仲舒,这为他日后着作《史记》筑牢了根基。

司马迁曾游历了许多地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我二十岁时向南游历长江、淮河,登上会稽山探寻禹穴,探访九疑山舜帝葬地,在沅水、湘水泛舟;向北渡过汶水、泗水,在齐、鲁都城讲学,观赏孔子留下的教化风气,在邹县、峄山参加乡射礼;在鄱县、薛县、彭城一带遭遇困厄,再经梁国、楚国返回长安。

这段漫游长达数年,司马迁不仅领略了大好河山的风采,也凭吊了许多名人遗迹,更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这为他以后的创造积累了素材。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这是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仪。《史记》记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司马谈作为太史令,本应参与这一盛事,却被滞留周南,悲愤交加下一病不起。

此时司马迁恰好出使西南归来,在河洛之间见到了病危的父亲。司马谈握着他的手,泪流满面:“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他喘着气,嘱托儿子继承家族的史官之职,接着又道出毕生心愿:“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 用白话说就是:“如今皇上承接千年正统,去泰山封禅,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运啊!我死后,如果你做了太史令,千万不要忘记我想撰写一部通史的心愿。”

司马谈又说:“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意思是“自从孔子作《春秋》获麟以来四百多年,诸侯相互兼并,历史记载中断了。如今汉朝兴起,天下统一,有很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我作为太史却没能记载他们的事迹,断绝了天下的历史文献,我很惶恐,你一定要记在心上!”

司马迁跪在床前,含泪叩首:“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正式继任太史令。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他与公孙卿、壶遂等人共同制定《太初历》,这部历法以正月为岁首,融入二十四节气,贴合农业生产,很快被推行。修订历法的经历,让他对天文、音律等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史记》相关篇章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突然遭遇了无妄之灾。这一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命骑都尉李陵率五千步兵配合。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善骑射,待兵宽厚,深得士兵爱戴。他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遭遇匈奴单于的八万大军,转战千里,杀伤匈奴兵万余人,最终因粮草断绝、援军未至,被迫投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