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1章 司马迁

第11章 司马迁(2/2)

目录

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大怒,满朝文武纷纷指责李陵不忠。司马迁与李陵虽无深交,却深知其为人,在汉武帝询问看法时,他坦诚地为李陵辩解。《汉书·司马迁传》记载了他的话:“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李陵侍奉父母孝顺,对待士兵诚信,常奋不顾身奔赴国家危难。从他平时的品行看,有国士之风。如今他遭遇不幸,那些只顾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就趁机夸大他的过失,我实在为他痛心。况且他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牵制数万大军,杀死很多匈奴兵,他转战千里,箭射完了,没有进退之路,士兵们空着手冒死杀敌,即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但战功足以昭示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想必是想找机会报答汉朝。”

这番话触怒了汉武帝,他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开脱,甚至讽刺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此次出征战绩平平),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交由廷尉审理。廷尉杜周秉承上意,将他定为“诬罔”之罪,按律当斩。

汉朝律法规定,死罪可通过三种方式免死:缴纳五十万钱赎罪、接受宫刑,或伏法受诛。司马迁家境贫寒,无力筹钱;若伏法,父亲的遗愿、自己的修史理想便会化为泡影。痛苦中,他想到了许多先贤:“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人忍辱负重成就大业的故事,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他选择了宫刑,选择用“苟活”的方式,完成未竟的事业。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出狱,被任命为中书令。这个职位掌管宫廷文书,通常由宦官担任,对他而言,又是一次公开的羞辱。但他已将个人荣辱抛诸脑后,全身心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中,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出狱后的十年间,司马迁埋首书案,日夜笔耕。他整理皇家藏书阁的典籍,结合早年漫游搜集的民间传说、实地见闻,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细致考证,日以继夜地撰写《史记》。

《史记》最初名为《太史公书》,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本纪记帝王事迹,世家述诸侯与重要家族,列传记各类代表人物,表梳理历史年表,书记述天文、历法、礼乐、经济等制度。这种纪传体体例,是司马迁的首创,能更全面地展现历史全貌。

撰写过程中,他坚持记录历史真相。写刘邦,既记他推翻秦朝、建立汉朝的功绩,也记他市井气的一面;写项羽,既赞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也如实记录他刚愎自用、兵败自刎的结局。他笔下的“鸿门宴”,项羽的优柔寡断、刘邦的机警隐忍、张良的运筹帷幄、樊哙的勇猛豪爽,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担心书稿被汉武帝销毁,特意抄写了两份。一份藏在京城家中的墙壁里,另一份交给女儿司马英保管。司马英后来嫁给了杨敞,杨敞在汉昭帝时官至丞相。司马迁去世后,汉昭帝派人寻找书稿,司马英将珍藏的副本献出,《史记》才得以逐渐流传。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基本完成。《史记》完成后,司马迁的行踪便再无明确记载。

两千多年过去,司马迁的生平细节或许已在时光中模糊,但他用血泪写成的《史记》,却流传至今。那些藏在笔墨间的故事,那些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那些王朝的兴衰更替,仍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而司马迁的一生,就像他笔下的历史一样,留给后人无尽的回味与思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