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0章 鬼谷子

第10章 鬼谷子(1/2)

目录

鬼谷子,战国时期最具神秘色彩的思想家、谋略家、教育家,生卒年月不详。关于其姓名,主流说法有三种:一曰王诩,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鬼谷先生,名诩,晋平公时人”;二曰王禅,此说多见于后世道教典籍,如《道藏目录详注》载“鬼谷先生,姓王名禅,字诩,战国时魏人”;三曰“利”,《录异记》中曾有“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名利”的记载。

其生卒年月,正史中并无确切记载,结合其弟子的活动时间推算,学界普遍认为其生活于战国中期,大致介于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20年之间。其生年约与商鞅(公元前390年生)相近,卒年则晚于孙膑(公元前316年左右卒),这一时间段是战国诸侯争霸加剧的时期,为鬼谷子的思想提供了肥沃的历史土壤。清代学者洪亮吉在《春秋左传诂》中言:“鬼谷之时,七国争雄,天下纷扰,智谋之士,咸以权谋相尚,而鬼谷先生独明于捭阖、反应、内揵、抵巇之术,实乃时代之产物也。”

在《太平广记》卷四引《仙传拾遗》中记载了鬼谷子神奇的出身:“鬼谷先生者,晋平公时人,隐居鬼谷,因为其号。先生姓王,名诩,亦居青溪山中。其母曾食谷而生,故以为名。”白话解释便是,鬼谷先生是晋平公时期的人,隐居在鬼谷,所以用“鬼谷”作为自己的称号。他姓王名诩,曾经住在青溪山里,他的母亲曾因吃下谷穗而生下他,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名字。

鬼谷子年轻时曾游历列国,遍访当时的学术名家,汲取各家之长。他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长,将儒家的“仁”、法家的“势”、道家的“无为”、阴阳家的“变”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纵横思想体系。

后来,鬼谷子隐居于云梦山鬼谷洞(今河南淇县境内,一说湖北当阳境内),潜心治学。《录异记》中写道:“先生凝神寂虑,潜心着述,又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凡来学者,无论出身贵贱,皆以才德为准。”

鬼谷子的弟子众多,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四人。

孙膑与庞涓是鬼谷子最早的弟子之一,二人一同学习兵法,情同手足。但庞涓心胸狭隘,嫉妒孙膑的才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详细记载了二人的故事: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侍奉魏国后,成为魏惠王的将军,他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召孙膑来魏国。孙膑到了魏国后,庞涓担心他比自己贤能,嫉妒他,就假借罪名,用刑法砍断了他的双脚,并在他脸上刺字。身陷绝境的孙膑并未放弃,他忍辱负重,后来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到齐国。齐威王十分赏识孙膑的才华,任命他为军师。公元前354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回师救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公元前341年,魏国再次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运用奇谋,采用“减灶诱敌”的策略,假装齐军大量逃亡,引诱庞涓轻敌冒进。

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第一天设十万灶,第二天设五万灶,第三天设三万灶。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进入我国境内三天,士兵就逃亡了一大半。”于是他不顾士兵疲敝,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在马陵(今山东郯城西北)设下埋伏,将一棵大树的树皮剥去,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并命令士兵“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然在夜晚赶到,看到树上的字后,点火查看,齐军伏兵四起,万箭齐发。庞涓自知大势已去,拔剑自刎,临死前长叹:“遂成竖子之名!”

如果说孙膑与庞涓的对决是军事上的较量,那么苏秦与张仪的交锋则是外交上的博弈,他们凭借鬼谷子传授的纵横之术,搅动天下风云。

苏秦出身贫寒,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后,曾周游列国,却屡屡碰壁,穷困潦倒而归。家人都嘲笑他:“周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十分之二的利润。现在你放弃本业,而去从事口舌之辩,陷入困境,不也是应该的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