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鬼谷子(2/2)
苏秦深受刺激,于是发愤图强,“头悬梁,锥刺股”,潜心钻研《鬼谷子》与《阴符经》。《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拿出来阅读,说:“读书人如果不能凭借学问获得尊荣,即使读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找到周书《阴符》,伏案研读。一年后,他揣摩出其中的精髓,说:“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君主了。”
再次出山后,苏秦改变策略,主张“合纵”,即联合东方六国,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他首先说服燕国,然后凭借出色的口才,先后游说赵、韩、魏、齐、楚五国,最终促成六国联盟,苏秦被推举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就在苏秦合纵成功之时,张仪也学成出山,他主张“连横”,即帮助秦国分化瓦解六国联盟。张仪曾出使楚国,以“六百里商於之地”为诱饵,欺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到了楚国,楚怀王听说张仪来了,空出上等的馆舍,亲自接待他,说:“我们这是偏僻简陋的国家,你有什么指教呢?”张仪游说楚怀王道:“大王如果真能听从我的建议,关闭关口,断绝与齐国的盟约,我愿意说服秦国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让秦国的女子成为大王的姬妾,秦楚两国互通婚姻,永远成为兄弟之国。”楚怀王非常高兴,答应了张仪的请求。楚国与齐国断交后,楚怀王派人向张仪索要土地,张仪却耍赖说:“我当时说的是六里地,不是六百里地。”楚怀王大怒,派兵攻打秦国,却屡战屡败,国力大损。张仪凭借“连横”之术,成功瓦解了六国合纵联盟,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苏秦与张仪的纵横之术,正是鬼谷子思想的集中体现。《鬼谷子·捭阖第一》中说:“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捭”就是开启、言说,属于阳刚之道;“阖”就是关闭、沉默,属于阴柔之道。阴阳相互调和,才能始终符合事物的规律。苏秦的“合纵”与张仪的“连横”,正是“捭阖”之术的灵活运用,他们以天下为棋局,以诸侯为棋子,展现了纵横家的非凡智慧。
鬼谷子在隐居期间,将自己的思想与经验整理成书,即《鬼谷子》。这部书共十四篇,现存十二篇,分别是《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内容涵盖纵横术、兵法、心理学、逻辑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谋略着作。
《鬼谷子》的语言简练深奥,充满辩证思维。例如《反应第二》中说:“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这段话是说:“通过回顾过去,来验证未来;通过了解古代,来认识现在;通过了解别人,来认识自己。”这一思想强调了观察与反思的重要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鬼谷子》在历史上曾一度被视为“异端之书”,因为其谋略思想过于“功利”,与儒家的“仁义道德”格格不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其思想的价值,将其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称之为“兵学圣典”。
关于鬼谷子的最终归宿,正史同样没有明确记载,只在民间野史中流传着多种传说。一种说法是,鬼谷子在弟子们纷纷出山后,独自离开了云梦山,云游天下,最终在一个不知名的山谷中仙逝。另一种说法则带有神话色彩,认为鬼谷子是“真仙”,最终得道成仙,飞升而去。
《太平广记》卷四引《仙传拾遗》记载:“先生仙去后,其弟子散游列国,皆成大业。其洞中有丹书一卷,世人莫得见之。”
鬼谷子,这位战国时期的神秘智者,以其渊博的学识、精湛的谋略、独特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弟子们深刻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天下大势,他的着作《鬼谷子》,虽历经千年,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