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宋代第一悬案“斧声烛影”之谜(1/2)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赵匡胤突然身患急病,深夜召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当晚,赵光义应召入宫后,太祖屏退了所有侍从,兄弟二人在殿内饮酒议事。殿外的侍从远远望去,只能看到烛火摇曳下,赵光义的身影时而起身离席,仿佛在躲避或推辞什么。不久后,又听到太祖拿起手中的“柱斧”敲击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紧接着传来太祖大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的声音。夜半时分,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时年五十岁。次日,赵光义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这便是宋代悬案“斧光烛影”。
“斧光烛影”并非出自北宋初年的官方正史,而是由后世史家整合野史传闻而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记载,当属南宋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书中完整记录了事件经过:
“初,有神降于盩厔县民张守真家,自言‘天上玉帝辅臣’,号‘黑煞将军’,守真每斋戒祈请,神必降室中,风肃然,声若婴儿,独守真能晓之。上不豫,驿召守真至阙下。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言讫不复降。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而上崩。”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神仙降临到盩厔县百姓张守真家中,自称是“天上玉帝的辅臣”,号“黑煞将军”。张守真每次斋戒祈祷,神仙都会降临到室内,伴随着一阵肃杀的风,声音像婴儿一样,只有张守真能听懂。这件事当时连大内都知道,太祖生病后,应该是想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如何,就派人用驿马召张守真到京城。十月十九日(壬子日),太祖命内侍王继恩到建隆观举办黄箓道场,让张守真请神仙降临。神仙说:“天上的宫殿已经建成,玉锁已经打开。晋王有仁德之心。”这句话应该是预示赵匡胤大限已到。太祖听到神仙的话后,当晚就召见晋王,托付后事。左右侍从都不能靠近,只能远远看到烛火影子下,晋王时不时离开座位,好像在谦逊回避什么。不久后,太祖拿起柱斧敲击地面,大声对晋王说:“好自为之!”很快,太祖就驾崩了。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也记载了太祖驾崩后的情景: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恩召秦王德芳。继恩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这段话的意思是:太祖刚驾崩时,已经是凌晨三点到五点(四鼓),孝章皇后宋氏派内侍都知王继恩去召秦王赵德芳(太祖第四子)入宫。但王继恩认为太祖传位给晋王赵光义的意愿早已确定,于是没有去召赵德芳,而是直接前往开封府召晋王入宫。这说明赵光义当时并没有在皇宫之中,既然未在皇宫,那又何来斧声烛影呢?
赵光义登基后,为证明“兄终弟及”的合法性,提出了“金匮之盟”的说法。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金匮之盟”是太祖与太宗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定下的皇位传承约定:
“建隆二年,太后疾革,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问上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上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上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记’。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简单点说就是:杜太后认为,宋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周世宗死后传位于幼子,使得权臣觊觎,从而失了天下,赵匡胤若想避免重蹈覆辙,就不如传位给年纪更长,更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弟弟赵光义。
然而,这一盟约并非赵光义登基时立即公布,而是直到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赵普公开上书太宗,声称自己持有“金匮之盟”的原件,太宗派人取出盟约后,才“正式”确认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性。
以我的视角来看,这个盟约大概率是假的,一个是公布时间点不对,如果不是伪造,应该第一时间公布于众,为何等到六年之后才说,另一个就是赵匡胤死时,其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6岁,何来年幼一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