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0章 宋代第一悬案“斧声烛影”之谜

第10章 宋代第一悬案“斧声烛影”之谜(2/2)

目录

在赵光义登基后,短短数年间,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以及弟弟赵廷美(原名赵光美,后因避讳改)相继离世,这更像是赵光义因为做贼心虚而进行的斩草除根之举。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光义亲征幽州,赵德昭随行。军中夜间突发惊乱,将士们一度找不到赵光义,便有人提议拥立赵德昭为帝。此事让赵光义心生猜忌。班师回朝后,赵光义因北伐失利,迟迟不赏赐平定北汉的将士,赵德昭上前劝谏,赵光义怒斥:

“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赏赐他们也不晚!”赵德昭闻言后,深知自己已被太宗猜忌,退朝后便自刎而死,时年二十九岁。

赵光义得知后,假意“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赵德昭的死,是赵光义对太祖子嗣刻意打压的结果——将士拥立德昭的举动,让赵光义意识到太祖一脉仍是威胁,而赵德昭的自刎,不过是皇权压迫下的必然悲剧。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太祖第四子赵德芳突然去世,时年二十二岁。《宋史·赵德芳传》仅记载:“六年三月,寝疾薨。”但史书中并未提及他身患何病。更巧合的是,赵德芳去世的时间,恰在“金匮之盟”公开前夕,赵德芳作为太祖仅存的儿子,是“兄终弟及”后续传承的关键人物,按盟约“三传”之说,赵德昭死后,应由赵德芳继位。他的突然离世,彻底消除了“传侄”的可能,为赵光义“传子”扫清了障碍,时间上的巧合,很难用“偶然”解释。

而赵廷美被陷害一事,更能说明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为了登上帝位的手段而已:

作为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是“金匮之盟”中“兄终弟及”的第二顺位继承人,赵光义登基后,表面封他为秦王,实则对他处处提防。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普突然告发赵廷美“谋反”,赵光义随即削去其秦王封号,将他贬为涪陵县公,安置在房州。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赵廷美“忧悸成疾而卒”,时年三十八岁。

可能有的读者会问,既然赵光义可能是篡位,那为什么赵匡胤的儿子不进行反抗呢?这个问题我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赵光义在赵匡胤在位期间,通过长期担任开封府尹这一要职,掌握了京畿地区的行政、司法和民生大权。更为关键的是,他利用此职位和晋王的身份,在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系统性地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他不仅将义社十兄弟中的多位将领收归麾下,掌控了京城的大量兵力,还笼络了众多文臣,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相比之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在父亲生前连王爵都未获封,仅被任命为防御使等虚职,赵德芳更是年幼,二人几乎没有任何可与赵光义抗衡的政治和军事资本。这种力量上的悬殊,使得反抗几乎等同于以卵击石。

不过历史往往带有戏剧性,靖康之变(1127年)后,太宗一脉宗室几乎被金军掳掠殆尽,高宗赵构成为太宗一脉唯一的皇位继承人。然而,赵构因惊吓丧失生育能力,独子赵旉又于建炎三年(1129年)夭折。此时,朝野舆论开始将“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预言与王朝复兴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太祖血脉重登皇位才能平息天命之怒。

面对无嗣的现实,高宗赵构被迫从太祖后裔中遴选继承人。绍兴二年(1132年),他将宋太祖四子赵德芳的六世孙年仅六岁的赵昚接入宫中抚养。绍兴三十年(1160年),高宗正式立赵昚为太子,并于两年后登基,史称宋孝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