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隋文帝杨坚死亡之谜(1/2)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十三日,大兴城仁寿宫,在位二十三年的隋文帝杨坚驾崩,享年六十四岁。
千百年来,围绕杨坚之死的争议从未停歇:《隋书》中“暴崩”二字背后是否暗藏隐情?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血溅屏风”的弑父细节,是史实还是对杨广抹黑?
本文将根据《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等正史,结合唐宋文人笔记、明清话本小说等文献,尽量给大家重现历史的真相。
要解开杨坚死因之谜,先得从皇储之争说起,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立嫡长子杨勇为皇太子。据《隋书·房陵王勇传》记载杨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就是说杨勇“很爱学习,擅长写文章辞赋,性格宽厚仁爱”,深得杨坚信任,让他参与朝政决策。然而,杨勇后来的行为失当,引发杨坚与独孤皇后的不满。
《隋书》记载,杨勇“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就是说他做事随性,不懂得掩饰自己:他曾在蜀地出产的铠甲上装饰花纹,违背了杨坚“节俭治国”的理念,遭杨坚斥责“此乃雕虫小技,非经国之大体”,意为“这只是微不足道的技艺,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事”;还有,他冷落正妃元氏,宠爱侧妃云昭训,导致元氏郁郁而终,这触碰了独孤皇后的底线。独孤皇后生性厌恶妾室,坚信“夫妇之道,同体君臣”,认为皇子宠爱侧妃、冷落正妻会引发嫡庶之争,动摇国本。
而晋王杨广则善于“伪装之术”。他“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他每次入宫觐见,都与正妃萧氏一同前往,刻意塑造“夫妻和睦”的形象;面对杨坚夫妇的赏赐,他“悉散之,以树私恩”,甚至故意将府中乐器的弦弄断、蒙上灰尘,以示自己“不好声色”。《隋书·炀帝纪》载其“矫情饰诈,肆厥奸回”,可正是这种表演,让独孤皇后逐渐萌生“废勇立广”的想法。
杨广还联合越国公杨素、大理少卿杨约等重臣,不断在杨坚面前诋毁杨勇。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月,杨坚下诏“废勇为庶人”,十一月立杨广为皇太子。诏书之中,杨坚痛斥杨勇“性情愚钝,没有仁孝之名,亲近小人,任用奸邪之徒”。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正月,杨坚因“疾甚”,前往仁寿宫避暑,命皇太子杨广监国。
值得注意的是,杨坚在病重期间,曾召回废太子杨勇,《隋书·房陵王勇传》中提及“上寝疾,征勇入侍”,可见杨坚在临终前对储位决策已有悔意。而这恰恰成为杨广动杀机的直接原因,若杨坚真的复立杨勇,杨广数年的经营将付诸东流,甚至可能性命不保。
在《隋书·高祖纪》中,关于杨坚之死是这样记载的:“夏四月乙卯,上不豫。秋七月乙未,日有蚀之。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意思是“夏季四月乙卯日,隋文帝身体不适。秋季七月乙未日,发生日食。甲辰日,隋文帝因病情加重,躺在仁寿宫,与文武百官诀别,握着大臣们的手叹息流泪。丁未日,在大宝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从这段文字来看,杨坚就是病死的。
但在《隋书·后妃传·宣华夫人陈氏》中,却出现了耐人寻味的记载:“及上寝疾于仁寿宫,夫人与容华夫人俱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讫,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这段记载翻译过来就是说“隋文帝因病重卧床在仁寿宫,宣华夫人与容华夫人都在身边侍奉。清晨,宣华夫人出去更衣,被太子杨广逼迫,她奋力抗拒才得以脱身,回到隋文帝的病榻前。隋文帝奇怪她神色异常,询问原因。宣华夫人流泪说:‘太子对我无礼。’隋文帝愤怒地说:‘这畜生怎么配托付国家大事!独孤皇后害了我!’于是叫来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说:‘召见我的儿子!’柳述等人准备去叫太子杨广,隋文帝说:‘是杨勇。’柳述、元岩走出宫殿拟好诏书,拿给左仆射杨素看。杨素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子杨广,杨广派心腹张衡进入寝殿,随后命令宣华夫人及其他侍奉的宫女嫔妃,全部搬到别的房间。不久就听到隋文帝驾崩的消息,但没有立即公布丧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