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储之议(1/2)
立储之议
自陈留王刘协从皇陵回到雒阳之后,朝野之中便一直有人在赞颂陈留王殿下的美名。
有说其至纯至孝,不顾艰苦为父守陵、为国祈福,也有人称颂其聪慧颍达、少有高才,更是胸襟广阔,有仁爱之心。
……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的官员,无论是高门大户里的世家贵族,还是乡闾小巷的普通百姓,都或多或少地听过几句相似的议论。
——背后自然是有推手在的,可很显然,操纵舆论之人并不是陈留王本人。
正主也许有这个心,却绝没有这个造势的能力,有意将陈留王推上高台、置于朝野视线之中的,一直另有其人。
刘晞倒是知道背后那些人的打算,但并没有直接插手,而是选择了观望态势。
直到年关将近,那些躲在背后的推手方才稍稍收敛。然而,也就是在这时,开始有群臣陆续向天子上书,奏请今上选秀成婚、绵延后嗣。
皇帝自是断然拒之——灵帝身死之前,她可是立下过重誓,言此生绝不成婚。
没人敢将皇家的事轻易地宣扬到街头小巷,不过,在朝中稍微有些门路的那些人,都是知道此事的。
如果皇帝轻易允下成婚立后的事,那么便难免会有人拿此事做些文章,再发些虚虚实实的议论。
只要不是那种初出茅庐又性子执拗的愣头青,都知道皇帝不会应下此事,对皇帝拒绝的原因也心里门儿情。
一般来说,识趣的臣子会好好观察皇帝的态度。
如果龙椅上那位确无成婚立后的想法,那便乖顺地闭上嘴,不再轻易提起,挑战天子的威严。毕竟谁都明白,今上是壮志凌云的英主,不是从前那些任人摆布的傀儡天子。
如果皇帝只是碍于之前立下的誓言,不好出尔反尔……那么,他们就该顺应天子的心思,与她再来一出类似“三请三让”的把戏,或者,让整日无所事事的太常弄个充满暗示性的天象、谶言。
但司徒杨彪竟直接呈上表章,请皇帝立陈留王为储君,以承继宗庙。
既然皇帝没有成婚立后的想法,自然也就不能让大汉拥有合适的继承人。如此,改立皇太弟似乎便成为了理所应当的事情。
起码看起来是这样——如果忽略天子不过二十有四的年龄的话。
没人能摸清皇帝心中对此事的看法,只知道这些请立储君的奏疏悉数被留中不发。
这倒也在大多数人的预料之中,毕竟,一个年富力强的君王,何必要早早地定下一个威胁君权的储君?
可是,她偏偏又采纳了大司农的建议,下诏为陈留王择选良师、侍讲经筵。
不久后,甚至让中书台再次拟诏,让陈留王刘协迁居永安宫。
永安宫于汉宫而言,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称其独特,绝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立于南宫与北宫之外,是座结构完善的离宫。
大汉臣民之所以对这座宫殿刮目相看,主要是因为……它曾是大汉太子的居所。
只是后来皇帝频频早逝,他们的后辈往往来不及成为太子,就成为了继任的皇帝。永安宫这才闲置了下来。
那么,皇帝让陈留王居于永安宫,到底是何意呢?难道她真的有意要传位于自己的幼弟?
群臣无不对此议论纷纷。有人甚至暗自做了决定,不管皇家之事到底如何,以后遇见陈留王殿下时,都得客气几分。
深陷舆论漩涡的刘协本人并不像外界猜测的那样志得意满、欣然自喜,他在接到皇帝让他迁居永安宫的诏书时,脸色白得厉害。
无论来传旨的侍从,还是周围的宫人,见状无不是满脸关切地出言询问:“殿下可是身体不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