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公主她只想登基 > 上巳佳节

上巳佳节(1/2)

目录

上巳佳节

也是在走了半路之后,刘晞才恍然忆起——今日竟又是上巳。

杨柳风轻,行人如织。

几名穿着春服的童子笑盈盈地沐浴在暖阳之中,时而呼朋引伴,时而扑蜂捉蝶。如琉璃般清透的笑声悄然回荡在空中,不自觉地便吸引了过往行人的目光。

在舞雩台上登高赏景的数名青年见状莞尔,任温润的春风拂起自己的衣摆,随即欣然开口,唱起一支不知名的欢快歌谣。

而在更远处的长亭中,则聚集着更多或着青衫或着儒服的士人。他们围在飞檐翘角的朱亭旁,或与相熟的同伴吟诗作赋,或与偶然相识的新友坐而论道。

其中亦不乏一些德高望重的名士大儒,正相对而坐,毫不避讳地发表自己对朝政及国事的意见与看法。

本朝的清议之风向来盛行,即便身处桓灵二世、久遭党锢的士人,亦有臧否时政的风骨与胆气。

而自公认的昏君灵帝驾崩之后,朝廷从未再像之前一样,因言论之由不分青红皂白地迫害士人,于是这种热心臧否时政、以期激浊扬清的风气便愈发盛行了起来。

或许是因为那几名大儒名气颇高的缘故,他们周围聚集了不少人年轻士子,好奇又崇敬地听着二人的谈话。

诸葛亮随着刘晞途经此地时,十分清晰地听见了那名着玄青袍服之人的高谈阔论。眉眼澄澈的少年闻眼顿时驻了足,满心不悦地循声望去。

刘晞发觉身后的人停了脚步,便回首望去,温声问他:“可是累了?”

少年顿时摇头,后知后觉地擡腿跟上前面的人。

但刘晞还是注意到他时常瞟向长亭的目光,便出言道:“那名着玄青袍服的儒士是孔融孔文举,学识有余,政略不足,且其自负于才气秉性,为人清高孤傲,自矜名节,大概……是个并不纯粹的文人。”

诸葛亮微愣之后,才明白刘晞这是在为自己介绍那人的身份,闷闷答:“某之前便识得孔文举。”

末了抢先一步,臊眉耷眼地告状道:“他在诋毁您。”

刘晞丝毫不以为意,淡淡答道:“若有人因言获罪,言路就会堵塞。底下的臣子不敢再犯言直谏,上位者就容易陷入偏听偏信的窘境。”

“是。”诸葛亮垂着眉眼应了话,心中却始终高兴不起来。悄悄擡头望了刘晞一眼后,低声呢喃道:“您……都不生气吗?”

孔融刚刚的话可半点不客气呢。

前面的人脚步似乎顿了顿,可没等诸葛亮看清端倪,刘晞便转过了身,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从容答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十二岁的少年立时便开开心心地勾起了唇角,脸上布满了与有荣焉的笑容——陛下是励精图治的天命君王,将来自然能彪炳史册、留名后世。

可经年之后,当已经步入台省、成为宰执的诸葛孔明回首过往,偶然忆及此事后,却几乎不能自抑地红了眼眶……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涉世未深的少年诸葛,永远不会知道这短短的一句话,蕴藏着多少无法言说的怅惘与无奈。

此时的他,正眉开眼笑地穿梭在繁花似锦的雒阳城中,怡然自乐跟着他的陛下去往未知的前方。

洋溢在春光之中的烟火人间,总是如此秀丽。

每当暖洋洋的微风袭来,属于花草的芬芳便会与之一起扑至鼻尖。侧耳细听时,你更会发现,有明媚的笑声、清脆的歌声与游丝落絮一同飘在空中。

“……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似乎有女子在借着《诗经·隰桑》向心仪的男子倾诉爱慕之情。

诸葛亮当即便循着声源望了过去,兴致颇高地瞟向了那边的人群。

刘晞见此微叹……不论前尘如何,历史如何,此时的孔明的确还只是个天真无邪的少年。不管见着什么,都有着十二分的好奇心。

只好出言解释道:“上巳正是游春踏青的好时节。无论男女老少,都愿意到河边举行修禊仪式,以洗濯去垢,消除不祥。

“许多未曾婚嫁的年轻男女,都是在此时遇见自己的良缘的呢。”

诸葛亮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思忖一瞬后,满脸认真地请教道:“这就是《周礼》所说的‘以仲春之月,令合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吗?”

倒也不用知道得这么清楚。

刘晞哑然,哭笑不得地回道:“等阿亮长大了,自然也就明白了。”

“我不治礼,不敢轻言。”见他还欲再问,刘晞果断非常地将这个问题甩给了旁人,道:“你若实在想知道,不若日后去问问……郭奉孝?”

“君侯竟是治《礼》吗?”看着实在与他的做派不太相符啊。

刘晞模棱两可地答道:“兴许是吧。”

闲谈间,竟有两道十分熟悉的身影自重重叠叠的人群中挤出来,一路往这个方向飞奔而来。

“君侯?令君?”诸葛亮在瞥到两人的身影后,半信半疑地出言唤道。

刘晞闻言转过头来,果然看见了郭嘉与荀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