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回雒(1/2)
蔡琰回雒
一场轰轰烈烈的选拔考试之后,蔡琰便带着一批即将上任的女吏踏上了回雒的旅途。
枯燥又冗长的行程中,也有年纪尚浅的娇俏学生凑过来,好奇地询问这位大不了她们几岁甚至与她们年纪相仿的崇文祭酒。
“先生先生,雒阳是什么样子啊……”
“蔡祭酒,京都果真像书中所说那般繁华吗……”
风姿绰约的女子稍稍弯眉,从久远的记忆中扒拉出属于京都雒阳的风貌,然后略有些迟疑地同这些兴趣盎然的学生讲起大汉都城的风景。
“一国之都,自然是极美的。每每入春之后,京中的海棠便会齐齐绽放。娇艳欲滴的花瓣便如春雨一般洒在行人的肩头,绵绵柔柔,好不美丽……”
但有些遗憾的是,故地重游的蔡琰在入京之后并没见到满树满树的海棠花,倒是如白雪一般的梨花已然绽放,纷纷扬扬地落在鬓发之中。
被君王前来交接公务的小官热情地与她寒暄了几句,便尽职尽责地为她带来的学生们安排食宿。
至于蔡琰本人,则跟着一身明媚宫装的宫女入了禁中,踏入玉堂殿的大门。
经年重逢之后,心中不禁感慨丛生。
蔡琰眸中盈满了欢喜,恭恭敬敬地伏地叩首,一丝不茍地行了三拜礼,郑重道:“臣蔡琰拜见陛下,陛下千秋无期。”
着玄色朝服的女子绕过深红色的御案,缓缓行至堂中,止住了她最后下拜的动作,轻轻蹙眉,话中还带着些许嗔怪的语气。
“多礼了。”
蔡琰擡起头来,眸中似乎有些懊恼,叹道:“错过了陛下的即位礼,绝对是臣一生最大的遗憾。”
“言重了。”刘晞微微扬唇,像当年一般擡起手,轻柔地为眼前人拂去鬓间的碎发,温言道:“昭姬送来的贺礼,我很喜欢。”
“果真吗?”
刘晞含笑颔首,不着痕迹地打量了她一圈,似叹非叹道:“暌违已久。”
“昭姬似乎比从前消瘦了些?”
“绝无此事!”蔡琰信誓旦旦地回道:“人总是要长大的,臣只是褪去了少时的稚嫩之态而已。”
“倒也有理。”刘晞不再深究,转而问道:“一路上可还顺利?”
“陛下临朝,天下皆是海晏河清,怎会不顺利?况且,您还专程派了护卫护送。”
“如此便好。”
双方寒暄之后,蔡琰便坐在刘晞下首,将学宫这几年的近况,以及招收女吏之事,详略得当地汇报了一遍。
“经过这几年的管理,学宫诸事皆已有了章程。此外,又有马夫人、阎公等人坐镇,定然出不了差错……”
待她将一应事情讲述完,刘晞便道:“昭姬做事,我素来放心。”
“我知你胸罗锦绣,有逸群之才,之前一直待在凉州,已是埋没了。此次回京,不知卿可有入朝入仕之愿?”
蔡琰深深一揖,欣然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好。”刘晞莞尔,挥手令侍奉在旁的宫人上前。
宫人立马将先前便已准备好的诏书肃然捧出,咬字清晰地宣读完毕。
蔡琰再叩首,端端正正地接了这道拜自己为左民曹尚书的旨意,“臣必不负使命。”
尚书台分曹办事,其下共有六曹,分别是三公曹、史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尚书台本来是没有左民曹的,是刘晞做主将民曹一分为二,且让左民曹专门负责养济院之事。
“昭姬……卿之才干并不输于男子,便是封侯拜相,亦担得,只是,苦于身份……”
刘晞的话音微顿,“这个职位确实有些低了……”
蔡琰嫣然而笑,温柔地打断道:“陛下无需多言,臣知。”
刘晞的顾虑与的考量,蔡琰都明白。
言语不若人意之深……惺惺相惜的好友之间,怎会需要那些苍白的解释?她自明白对方的心意,也敢于将所有的一切都托付出去。
“臣必竭诚尽节,不负所托。”
刘晞微愣,继而叹息似地拍了拍她的肩,温和道:“昭姬与伯喈公也有许久未见了。你早些归家去拜见令尊吧,若是落人口舌便不好了。”
“唯。”
蔡琰离去后没多久,朝中几位重臣便相继入了殿,按身份职位各自落座。
无论是前来的朝臣,还是周围的宫女,都已经对此习以为常——恨不得将自己泡在公文堆里的当今陛下,显然很不满足于每五日一次的朝会,时常将几位心腹重臣召到玉堂殿议事。
只是今日似乎有些不同。
陈群略感奇怪地望了一眼跟在刘晞身边的那个少年,偏头问身侧的尚书令荀彧:“那个小郎君是谁,怎么有些面生?从前好像也不曾见过。”
虽说荀彧此世与陈群口中“那个小郎君”还没什么交集,但脑子里拥有前几辈子记忆的荀令君,怎会不知道诸葛亮是谁呢?
他淡淡笑了笑,刚要启唇答话,便见另一旁的郭嘉探过头来,乐呵呵地接过话头,答道:“那是我台中的中书舍人,前不久由童子科入仕的琅琊诸葛亮。”
那厢的诸葛亮似乎听到了这边的窃窃私语,大大方方地从刘晞身后的位子上起身,拱手一礼后又退回原处,尽职尽责地握着支笔坐在刘晞身后。
郭嘉则悠然摇了摇手中的尘尾,压低声音继续道:“现正和另一名通事郎共同掌传宣诏令、起草文书之职。”
“不过,陛下对其颇为看重,常常将其带在身边,且在政事上多有指点。”
陈群确有疑问,也的确想探究答案,可如果答案是从郭奉孝嘴里说出来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他实在是看不惯郭嘉那副吊儿郎当的做派,明明陛下与荀文若都是端方守礼的人,怎么就能容他这般放肆呢?
陈群别别扭扭地道了谢,随即便眼不见心不烦地偏开头,绝不看身边这个讨厌鬼。
他不是没上表弹劾过这位中书仆射。
奈何一向处事公正的陛下对其多有偏颇。
在他第一次弹劾郭嘉不治行检时,刘晞便抓着他促膝长谈,不惜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为其做辩护,说什么大行不顾细谨,什么大醇小疵、不足为怪……
打那以后,陈群便看清了刘晞的态度。再加上廷尉府不是言官,不掌纠劾的缘故,他再也没上过什么弹劾郭嘉的奏疏。
但终究还是咽不下这口气。
陈群深深吸了口气,再一次为常常遭到郭嘉打扰的荀令而痛心疾首。
春风入殿,徐徐将园林中的花草香带进殿中。
上首的刘晞伴着疏疏淡淡的香气开了口,出言过问幽州之事。
郭嘉便站出来拱手答道:“护乌桓中郎将荀公达已传回密奏:以形迹来看,公孙瓒大量屯积兵器,招兵买马,笼络人心,恐有不臣之意。”
“且据其观察,乌桓首领蹋顿亦有雄心,不久后或为大汉劲敌,宜早日除之。”
刘晞思考片刻后,沉声道:“如此说来,形势倒确实不怎么乐观。依奉孝看来,可需增兵援之?”
“回陛下,观公达信中措辞,其已然成竹在胸,不必多此一举。”
刘晞心中自然是相信荀攸才干的,更不用说,在荀公达出发前她已经有所提点。
但于情于理,也是该多问几句的,便再次点了荀彧,问道:“文若以为呢?”
“臣以为,仆射所言有理,此时实不必打草惊蛇。”
“那朕便依二卿之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