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代谢(2/2)
独在异乡,偏听子规。
子规子规,何时子归?
何时……子归?
终是一夜无眠。
刘晞在瞥见透过小窗的那缕晨光之后,便唤了在外间的宫人。
宫人很快便将朝服呈了进来,细心地为女帝洗漱、束发,而后穿上厚重的朝服,戴上君王专属的十二冕旒。
刘晞朝几人轻轻点了点头,旋即便为自己整理好腰间的佩饰,踏上等在殿外的车辇。
今日是举行常朝的日子。
当刘晞抵达云台殿时,群臣百官早已按身份职位分列而立,且甫一听见内侍那高昂的传唱声,便整齐一致地开始行礼。
刘晞不疾不徐地走到那把雕着鎏金暗纹的交椅前,仪态端方地转身坐下,淡然出声道:“平身。”
“谢陛下。”
近日朝中并没发生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唯一值得讨论的议题也就是——新法取士,即按照九品中正制在各郡国选取预备官员。
奉命主管此事的中书仆射郭嘉会心一笑,悠悠执玉笏出列,晏然自若地将此次的取士情况大致陈述了一遍。
末了补充道:“依惯例开设的童子科,今岁亦有博通经典、才能优异之人中选。”
童子科是大汉朝廷为十二至十六岁的孩童,专门开设的科目。表现良好者将得到朝廷的破格录取,获得郎官资格;课最者或许还能成为尚书御史或史书御史。
虽然童子科历年历代都有开设,但年幼便能以才学闻名的神童到底不多,能通过童子科入仕的人更是数量寥寥。
所以郭嘉才会特地在朝会上提及,且附上一句道贺的话,“恭喜陛下喜得良才。”
话音刚落,便有许多人争先恐后地出言附和。
高冠博带的世家臣子们,早已知道这位皇帝是个锐意革新且极具魄力的主儿。
她有最高明的权术,最毒辣的眼力,最令人胆寒的手段,她不再是从前那些任人摆布的汉帝。无论是世家大族,还是豪强勋贵,都深知这一点。
于是他们暂时收起了爪牙,装作恭顺地匍匐在帝座下,企图用那些花团锦簇的话迷惑君王的眼睛,打乱君王的判断。
“圣代无隐士,英才尽来归……”
“正是因为陛下励精图治,天下士庶才能安享太平,各方贤能才会尽相来投……”
满殿皆是颂圣之音。
作为被人赞颂的对象,刘晞却只觉得底下那帮人实在是吵闹。
脾胃处隐隐约约的疼痛,又一次毫无预兆地变得剧烈起来,十足地彰显着自己的存在感。
这般不讲情理的病症,无疑让御座上的人变得愈发不悦。
刘晞耐着性子听完了那帮人歌功颂德的废话,继而便挂起惯有的笑容,在刚刚发言的那些人中,点了个位置不上不下的臣子起来,冷不丁地问道:
“卿读过贾生的《治安策》吗?”
话题实在跳得太快。那人一时之间没反应过来,始终弄不明白刘晞为何会发此问,甚至开始疑心自己是不是听岔了。
刘晞自然不会为其解惑,面色沉静地将目光从他身上移开,淡淡道:“是篇不错的文章。卿若是不曾读过,可遣人去寻来瞧瞧,说不定于你有些进益呢。”
被点到的臣子诺诺应是,满头雾水地退回队列中。
郭嘉却是莞尔一笑,俄而便掩饰性地低下了头,生怕落下个殿前失仪的罪名,又被那帮言官弹劾。只是到底忍不住腹诽起了刘晞:实在是促狭啊。
贾生即贾谊,也称贾长沙。《治安策》则是他的一篇政论文,主要以夹叙夹议的手法论述了文帝时潜在的施政弊端。
其中有一句很犀利的话——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曰治者,非愚则谀!”
刘晞话中藏着的机锋,大抵便是如此了。
端坐上首的女子略略垂眸,和和气气地扫了一眼底下的臣子,款款道:“诸卿亦如是。”
底下已有人回过味儿来,讷讷地低下头,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刘晞权当未见,轻轻摩挲了一会儿扶手上的暗纹后,便开口道:“既然诸卿无事要奏,那便退朝吧。”
“臣等恭送陛下。”
回到玉堂殿后的刘晞当下便遣了身边人去请张仲景,“去将太医令请来,我有事要与他商榷。”
小宫女不疑有他,连忙福身领命。
然而紧接着到达玉堂殿的并不是被急召的太医令,而是中书令郭嘉。
听到小黄门的通传声时,刘晞才陡然记起今日自己已有了安排:早朝之后,她要召见那些在端门复试中的优胜者。
便只好强行忽略脾胃处的疼痛,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郭嘉最是敏锐,若是让他瞧出了不对,终究不好。
“请奉孝进来,让那些士子也一同进来吧。”
“唯。”
不多时,郭嘉便领着十几位着儒服的士子入了殿。
刘晞甫一打眼望过去时,就发现了那张稚嫩却熟悉的面孔。
她不由得弯起了眉。
原来郭嘉特意提起的那位博通经典、才华优异的年幼士子,竟然是孔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