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新政(2/2)
“诸卿揽查古今,又有远见卓识,想必不会同那等庸人一般,自毁声名,贻笑后人。”
刘晞说完之后,一众官吏便躬身作揖,齐声呼道:“臣等不敢。”
陈群拱手一礼,俯身长跪道:“臣等必悉心竭力,尽其所能,以广宣主恩,建立明制。”
“大善。”刘晞盈盈起身,温言将人扶起,“新律若成,乃不世之功业,诸位都将是留名青史的功臣,德厚流芳,泽披后世。”
于文人来说,刘晞所言几乎能算得上毕生追求。一时之间,在场之人皆是心驰神往,意动非常。
微风乍起,裹挟着冰冷的寒意袭进屋中。
冬季分明已过了,怎还是这般冷?不少人都无奈地瞥了眼窗外的天色,紧了紧身上的衣裳。
刘晞的感官向来敏锐,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些小动静。当下便笑了笑,出言道:“正是春寒料峭之时,诸位先生都要保重身体才是。”
俄而又侧身对陈群道:“往后经世阁炭火的份例多添五分,长文只管同少府拿便好,我会知会孔璋一声。”
“唯。”
在经世阁修订律令的人,要么是从各地延请的从事司法工作已久的宿吏,要么是像荀爽、孔融这样的海内大儒,或者像郭僖这样在中央担任过司法工作但已致仕的退隐人士。
这些人或许意见相左,但年龄绝对相仿——都不再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了。
而岁月又犹爱在上了年纪的人身上留下痕迹……让他们变得畏寒畏冷。
故此,刘晞这个收买人心的举动获得了十分不错的效果。众人脸上的笑意都真切了不少,乐呵呵地赞颂圣恩。
刘晞姿态得体地说了几句场面话,便以另有要事在身的理由退了场,不再打扰经世阁的正常秩序。
不喜兴师动众的皇帝陛下并没乘车辇来,擡手招呼了身边的侍从后,便步行离开,回到自己的玉堂殿。
自刘晞登基之后,她便将一应官署从北宫迁到了南宫。举行常朝及大朝会的德阳殿因此变成了云台殿,从前用于日常起居及处理政务的崇德殿,也变成了位于云台殿不远处的玉堂殿。
宫殿虽搬了,侍候在身边的宫人仆从却没换。待刘晞带着人回到殿中之后,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迎了上来。
刘晞没让她们服侍,淡淡挥手令几人退下,只留下一名较为伶俐的宫人代为传话,“去给少府传话,往后经世阁那边的一应膳食,也由他们全盘负责。让他们尽心些,不要怠慢。”
少府的确有为大臣供应餐食的例子,但这种情况极少出现,目前只有尚书台与中书台的值夜官员享有此荣耀。
尚书台的人能有此待遇,是因为明帝当初怜悯值夜的尚书郎家贫饥寒,所以下旨让少府给尚书台的值夜官员准备膳食。
宫里掌权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但这个惯例倒是始终没变,一直流传到如今,成了定例。
而中书台的人能有此殊荣,则是因为刘晞当年做过那么一任中书令——皇家贵人的待遇,怎能比臣子差?
渐渐的,中书台的值夜官员便托刘晞的福,也能尝尝御膳的滋味了。
除了这么两例外,侍奉皇家的少府,是极少为寻常臣子服务的。
若是蒹葭还在的话,她立马便能明白刘晞施恩的意思,往后也会替自家主子留心经世阁的动静。
可她已然不在了。面前这个年轻的小宫女乖巧地福了福身,领命应唯后,便肃然传旨去了。
刘晞轻轻一叹,将万般思绪地掩在了那副淡然自若的皮囊下,端端正正地在案前坐下,开始批复由中书台整理过的奏疏。
不多时,却听小黄门来报,言车骑将军在外求见。
车骑将军便是从前的虎贲中郎将王越。刘晞登基后封赏了不少朝臣,提官职的提官职,升爵位的升爵位,加封邑的加封邑……
王越便是那升官队列中的一员。
“王师可说他为何而来?”
“回陛下,王将军只说有事相商。”
“罢了,好生请进来吧。”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