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新政(1/2)
熙宁新政
由汉昭武帝及其肱骨大臣推动的这场变法运动,通常被后世之人称为熙宁新政。
熙宁新政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建立并完善对官吏的监督与考核制度;
在经济上深化推行均输法,且秉持着富国必先富民的思想,在各地建立抚孤恤弱的养济院,以改善民生;
另外,新政还大力革新了当时的选官制度,依熙宁名臣陈长文之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依贤相仲长公理之议创新性地施行了官员试用制,即所谓的“核才艺以叙官宜”……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这场令无数后世史学家精心研究的变法运动,此时还处在最基础的摸索阶段。身处其间的大小官吏,也永远不会知道新政对后世的意义。
……躬身垂首的臣子们,心中所念也不过是“在其位、谋其职”而已,正如此刻经世阁中的诸位老臣。
宫中本来是没有经世阁这号地方的。“经世阁”这块牌匾,是光熹二年由今上所题,而后由宫人挂到这座楼阁上的。
准确来说,这座楼隶属于廷尉府。里面待着的人大都是朝廷特意延请的名士大儒,正数年如一日地按着皇家的旨意修改、删减冗杂的律令,制成简约利民的新律。
今日也不例外。
众人或执卷凝神,或提笔沉思,像往常一样投入到律法的修订工作之中。
安静的阁楼中却忽然传来一阵喧嚣声,紧接着,便是近侍嘹亮的传唱声。
“陛下驾到——”
修书修法实在是个无聊平淡、还没什么前途的工作,故而有懈怠之心也是常理。皇家想必深谙此理,是以常常派近侍或随从赐下些赏赐,以示荣宠。
可以帝王至尊亲自到场,还是实打实的第一次。在场之人皆是一怔,而后便十分纳闷儿地起身,与周围的同僚共同出迎。
廷尉府的最高长官陈群在得知消息后,也匆匆赶来,站在人群前向新帝施礼。
“诸位都是国之肱骨、朝廷栋梁,不必与朕这般多礼。”
即便昔日的万年长公主变成了天下的主人,变成了古往今来的第一位女帝,其节俭素朴的作风也依然未曾改变。
新帝着一身素色无纹的常服,言笑晏晏地伸出手,虚扶了一把面前的人。
“快请起吧。”
皇帝既然有意要视察工作,臣子自然不能阻拦。况且陈群向来持身端正,从不惧外人的言语,当下便尽职尽责地领着人在经世阁里转了一圈。
刘晞微微一笑,温温和和地跟着陈群在阁里走了一遍,偶尔兴致来了,还会随手翻阅书案上摆放的卷宗。
如众人所想,她此行的确是来视察工作的——可在视察途中的皇帝,竟全程都未置一言!
莫说周围那些宫人、官吏,就连一直跟在刘晞身边的陈群,也不知道这位皇帝在想什么。
许久之后,他才试探性地开口唤道:“陛下?”
刘晞朝他稍稍弯眉,旋即便随意挑了个空闲的位置坐下,信手翻阅起案上的卷宗,缓缓开口道:“成帝时,朝廷也曾组织过诸硕儒名臣修改律令。”
但结果却十分不称人意。
因为汉朝的律令实在是卷秩浩繁,其字数甚至多达一百多万。要想将这样的庞然大物变成一部简约明要的律法,参与编订的成员必然要付出十分巨大的努力。
且修订律法的工作需要官员极高的专业素养,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错……委实是费力不讨好。纵观古今,也鲜有编书编法的人能凭此做出什么实绩,获得上升通道。
所以当时的官员并没贯彻成帝的政令,只是随意挑了几个细枝末节的地方稍做修改,便将“所谓的新律”呈了上去,明晃晃地敷衍皇帝。
碍于数量庞大的条款,成帝即便有心整改,也终究是无法。删减律令条文、制定新法的提议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能被选到此处修法的人,哪个不是博学多识、通今博古,自然知道这段往事,也明白女帝提起这段往事的意思——这是在敲打他们呢。
果不其然,女帝话音稍顿之后,便点了正题。
“奈何有司尸位素餐,只知钩摭微细,毛举数事,以敷衍塞责,蒙蔽圣听。是以大议不定,遗害至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