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情激奋(2/2)
“义之所动,死且不惧,岂惧牢狱之灾耶?”
南门外的对峙从未停止。
那震耳欲聋的呼声甚至能穿透重重宫墙,直接传到朝臣们现在所在的德阳殿。
朝中有头有脸的臣子在得知宫门外的对峙后,几乎都自发地携了同僚,往平日议政的德阳殿而去。
可朝臣们陆陆续续地到齐了,德阳殿的正主却是迟迟未到。焦头烂额的臣子们别无他法,只能望眼欲穿地盯着九重御阶。
太尉卢植忍不住向殿中的宫人拱手,问道:“陛下为何至今未到殿中议事?”
宫人不卑不亢地还礼,再次将天子的诏令复述了一遍:“万年长公主若不列席,那么陛下御驾也不会降临此处。”
“此事事关重大,还请中官再行为卢某通报一次。”
宫人思索片刻后,答应了这位太尉的要求,再次到内殿向天子转达群臣的要求,并为群臣带来了天子的最新答复。
“诸卿若要商议家国大事,不妨先去将长公主请回朝中。”
卢植闻言顿生无力之感。南门处的形势不可谓不危急,甚至稍有不慎,便会酿成死伤无数的悲剧。
可皇帝竟如此任性!
“形势不容人!我等不可再继续任由事态发展下去。”卢植朝殿中之人环施一礼,道:“还请诸位同僚虽某一同入殿,面见陛下。”
卢植学识渊博,海内闻名,在朝中向来有着不错的声望。如今形势又确实紧急,不可再一拖再拖,故而此议很快就得到了大部分臣子的同意。
以卢植为首的一行人顾不上臣礼,直接闯到了天子的寝殿外。
皇帝终究还是忍着脾气,见了众臣一面。
“诸卿究竟意欲何为?”
还在病中的太尉卢植撩袍跪地,俯首道:“请陛下恕罪,实是形势逼人,不得不出此下策。”
“鸿都门学的学子及城中百姓在听闻长公主即将辞陛就藩之后,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了南宫之外。若不及时遏止,恐生祸端。”
皇帝刘辩其实已经从内侍的口中得知了这件事,此时听到后便只是淡淡一点头,“哦。”
“可见雒阳黎民还是知恩的,朕心甚慰。”
卢植少见地被噎了一下,无奈叹道:“臣以为,当顺应民意,尽快请长公主回朝,并让其出面安抚民众。”
刘辩的眼睛微微亮了起来,但还是板着脸道:“诸公皆是持此看法吗?杨文先?”
这话便明显带着点挤兑的意思了,很显然,皇帝还记恨着杨彪对皇姐的中伤。
“卢太尉之议,恕臣不能茍同。”杨彪似乎完全没有察觉到皇帝话中的嘲讽之意,肃然行礼道:
“臣以为,这些学子及百姓定是受人挑拨,方才会公然挑战律法纲纪。不妨派出重兵镇压,以儆效尤。”
此议一出,卢植顿时怒目而视,反驳道:“我大汉向来以仁治国,焉能行此残暴之事?就算是从前宦官当朝的时候,也绝没有无缘无故便大肆屠杀黎民的道理!”
掌虎贲、羽林二卫的王越也站出来反对:“以臣观之,南门外聚集的人群已有数万之众,若镇压不成,定遭反扑,届时局势便更加危险了。”
“臣请顺应民意,请长公主还朝。”
廷尉陈群接着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臣以为,陛下当应黎民之请,请长公主还朝。”
不多时,少府陈琳,御史中丞荀攸,尚书令荀彧等人便相继出列附议。
反对者的声音渐渐被盖下后,新的问题便出现了——该如何将人请回来呢?
皇帝心中的愤怒大于欣喜,直接质问道:“昨日朝会时,尔等是何等咄咄逼人?今日事到临头,竟又记起了皇姐!”
“天家血脉,国之公主,就是这般任你们呼来喝去的吗?尔等心中究竟还有没有君臣之道?”
在迎长公主回朝的事情成为定局之后,天子的愤怒、长公主的愤怒,以及南门外无数黎民的愤怒,都需要人平息。
……那么,这个替罪羊的身份便不能太低。
当朝司空悄悄瞟了眼司徒杨彪的脸色,随即便认命地伏下身子,道:“罪臣才德衰微,兼无识人之明,此前竟凭私心臆测长公主雅量,险些铸下大错。”
实际上,出身弘农杨氏的杨彪才是世家现在的领袖,之前针对万年长公主的舆论攻击,也是出自其手。他最多只是碍于形势,随众附和了一下。
奈何……奈何他虽侥幸登上了三公的位置,门第家世却远不如杨彪。
即便自己不主动站出来,恐怕之前那些所谓的盟友也会将他推出来。既然如此,倒不如他自己识相些,免得徒增狼狈。
“愿辞去司空之位,向公主谢罪。”
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现在这个结果很满意,甚至没象征性地出言挽留一下这位可怜的前司空,便三言两语地将人打发到了公主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