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国宝的文明密码 > 第1章 商周十供:古代文明礼乐的鲜活见证

第1章 商周十供:古代文明礼乐的鲜活见证(1/2)

目录

一、帝王之赐:商周十供的前世今生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仲春,曲阜孔庙大成殿前香烟缭绕,乾隆帝弘历身着衮冕,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完成了第五次曲阜祭孔大典。礼毕后,他踱步至祭器陈列处,目光扫过汉代铸造的“牺象诸尊”时,突然驻足沉思——这些后世仿制的礼器虽庄重,但终究少了些与孔子时代相呼应的古意。

早在两年前,乾隆帝曾向京师太学颁赐“周范铜鼎尊等十事”,此时面对儒学祖庭,他决心以更高规格的礼遇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回宫后,一道谕旨从紫禁城传至内务府:“孔子志在从周,楹间列姬朝法物,于义惟允。着从内府所藏中精选商周青铜器十件,赐予孔府。”内务府官员不敢怠慢,从皇家宝库中遴选出十件商周重器,包括商代的木工册鼎、亚弓觚、册父乙卣,以及周代的牺尊、伯彝簋等,件件皆为造型典雅、铭文精美的国之瑰宝。

这十件青铜器的身世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商代木工册鼎腹内铸有“作父戊鼎木工册”七字铭文,揭示其为商代贵族为祭祀父亲戊而作的礼器。亚弓觚四面装饰凸起的兽面纹,内壁刻有“亚尊”二字,“亚”字在商代青铜器铭文中常代表族徽,暗示其主人可能是拥有特殊地位的贵族。周代牺尊则以小牛为造型,牛背设三孔,中间一孔可放置温酒的锅,两边孔用于盛酒,设计之精巧令人称奇。

乾隆帝对这组礼器极为重视,不仅亲自题写《御制十供记》,还命工匠为每件器物配紫檀木座,刻“乾隆御赏”篆文,并特制供桌与说明书,形成一套完整的祭祀体系。从此,这十件青铜器便成为孔府祭祀孔子的核心礼器,开启了它们跨越两个半世纪的传奇旅程。

二、青铜史诗:十件重器的艺术密码

商周十供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一部凝固的诗篇,承载着商周时期的艺术精华与礼制精神。

商代木工册鼎通高约20厘米,口径15厘米,三足及鼓腹上的兽面纹线条粗犷,双眼凸起如铜铃,仿佛能吞噬世间邪祟。鼎腹内壁的铭文虽历经千年仍清晰可辨,“木工册”三字揭示了铸造者的身份与职司,为研究商代手工业管理制度提供了珍贵实物。

亚弓觚则以优雅的曲线见长,器身遍体朱紫,温润如美玉。四面兽面纹以云雷纹为底,双目圆睁,嘴角上扬,呈现出神秘的微笑,与三星堆青铜器的夸张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独特的审美取向。

周代牺尊堪称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整器长约58厘米,牛首高昂,双耳竖起,眼睛镶嵌绿松石,炯炯有神。牛背的三个孔设计尤为巧妙:中间孔放置铜锅用于温酒,两侧孔则可盛放不同种类的酒,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牛腹两侧饰有夔龙纹,尾部则以蝉纹收尾,寓意生生不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