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西汉彩绘陶马:凝固在陶土中的帝国气象(1/2)
在青州博物馆的汉代展厅,一匹高40厘米、长47厘米的彩绘陶马昂首伫立。它通体以赭石色为底,鬃毛与尾梢施以黑色,马具上的朱红与宝蓝历经千年依然鲜艳。这匹出土于香山汉墓陪葬坑的陶马,不仅是西汉陶塑艺术的典范,更是打开汉代社会生活密码的钥匙。当我们凝视它微微翕动的鼻翼与肌肉隆起的四肢,仿佛能听见两千年前菑川国的马蹄声在齐鲁大地回荡。
一、王陵遗珍:陶马背后的帝王身影
2006年6月,青州谭坊镇香山北麓的取土现场,一尊彩绘陶俑的头颅从黄土中露出,揭开了香山汉墓的神秘面纱。这座"甲"字形大型土坑竖穴墓,墓室边长35米,陪葬坑内密集排列着2000余件陶俑、陶器,以及两辆陶车马。考古人员通过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分析,推测墓主极可能是西汉菑川国的某位诸侯王,而这匹彩绘陶马,正是诸侯王生前威仪的象征。
菑川国是西汉初年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其疆域大致涵盖今潍坊、青州一带。第一代菑川王刘贤是汉高祖刘邦之孙,在位期间曾参与"七国之乱",最终兵败自杀。香山汉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寝制度提供了珍贵实证。陪葬坑内陶马与陶俑的排列方式,暗合《后汉书·礼仪志》中"诸侯墓用偶人车马"的记载,反映了汉代严格的丧葬等级制度。
陶马的造型设计亦暗藏玄机。其双耳竖立如削竹,双目圆睁似铜铃,颈部肌肉隆起,四肢劲健有力,这种"龙马"形象源自《周礼·夏官》中"八尺以上为龙"的记载,是汉代贵族对神马的艺术想象。马背上的红色鞍鞯与缰绳,采用模制与彩绘结合的工艺,鞍鞯边缘饰以宝相花纹,缰绳末端垂有流苏,与《盐铁论》中"贵人之家,鞍马被文绣"的描述相印证,彰显了墓主的尊贵身份。
二、陶土华章:彩绘背后的科技密码
这匹陶马以当地黄土为胎,经低温烧制而成。陶胎表面先涂一层白色陶衣,再以矿物颜料绘制纹饰。科技检测显示,赭石色底漆含赤铁矿成分,黑色鬃毛使用石墨,朱红色马具为朱砂,宝蓝色纹饰则是天然青金石研磨而成。这些颜料通过动物胶调和,形成稳定的彩绘层,历经千年依然附着力极强。
陶马的制作工艺融合了模制与手工雕刻。马头、躯干采用分段模制,颈部鬃毛与马尾则以手工捏塑。工匠在陶胎未干时,用竹刀刻画马的肌肉纹理,腹部两侧阴刻出肋骨轮廓,这种"以形写神"的技法,使陶马在静态中呈现出动态的韵律感。更令人惊叹的是,马的口腔内以白色颜料点染牙齿,鼻孔两侧刻出细微的呼吸痕迹,细节处理之精妙,堪比秦陵兵马俑中的陶马。
马具的设计尤为独特。鞍鞯由皮革与木架构成,表面彩绘菱形网格纹,鞍桥两端向上翘起,与内蒙古出土的汉代实物马鞍形制一致。缰绳分为辔头与嚼环两部分,辔头穿过马耳固定,嚼环则置于马口内,这种"衔勒式"马具系统,是汉代骑兵装备成熟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陶马的胸前还悬挂着一组铜铃,虽已锈蚀,但铃舌的孔洞清晰可见,印证了《诗经》中"和铃央央"的记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