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国宝的文明密码 > 第1章 商周十供:古代文明礼乐的鲜活见证

第1章 商周十供:古代文明礼乐的鲜活见证(2/2)

目录

伯彝簋的铭文则为历史研究打开了另一扇窗。器内壁铸有四行二十字铭文,虽部分字迹漫漶,但“伯彝”二字清晰可辨,结合文献推测,此簋可能是周代某位名为“伯彝”的贵族为祭祀祖先而铸造。簋腹的窃曲纹线条流畅,宛如灵动的游龙,展现了周代青铜器纹饰从神秘威严向优雅细腻的转变。

三、劫火重生:从孔府秘藏到博物馆瑰宝

乾隆帝或许未曾想到,他精心挑选的十件礼器在后世会经历如此多的波折。光绪十一年(1885年),孔府后楼突发大火,火势迅速蔓延至存放十供的房间。危急时刻,正在孔府演出的京戏班武生凭借轻功跃上火场,将十供一件件抢救出来,其中亚弓觚的木座在火中被熏黑,至今仍留有淡淡的焦痕。

1937年,日军侵占曲阜,多次威逼孔府交出十供。时任孔府奉祀官孔令煜一面谎称十供已随衍圣公孔德成南迁,一面组织家丁在后堂挖地窖将其深埋。日军撤离后,十供重见天日,却在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因战火被迫辗转至兖州。国民党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毁了包装箱一角,所幸未伤及器物本身。

新中国成立后,十供被妥善保管于曲阜文管会。1966年特殊时期,文物工作者将其藏匿于防空洞中,用泥土覆盖器物表面,才使其免遭破坏。2018年孔子博物馆建成开放,十供作为首批重点文物入藏,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岁月,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其千年风华。

四、文明见证:十供背后的文化密码

商周十供的价值远不止于艺术与工艺,它们更是解读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钥匙。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木工册鼎的铭文记载了其铸造者的官职,亚弓觚的族徽铭文则揭示了商代贵族的宗法制度。这些器物在祭祀、宴飨等场合的使用,严格遵循着“藏礼于器”的原则,体现了“器以载道”的文化内涵。

乾隆帝赐十供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儒家文化的政治认同。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通过尊孔崇儒来巩固统治合法性。十供的铭文、纹饰与形制,无不体现着儒家“尊礼”“崇古”的思想,而乾隆帝将其赐予孔府,正是希望借助孔子的影响力,将儒家伦理转化为维护统治的精神力量。

在当代,商周十供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们不仅是研究商周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实物标本,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桥梁。2025年,孔子博物馆推出《商周十供》画册,通过高精度摄影与学术解读,让更多人得以领略这些青铜重器的魅力。正如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专家所言:“商周十供的每一道纹路都是文明的密码,每一处铭文都是历史的注脚,它们让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深层肌理。”

从商王的宗庙到乾隆的内府,从孔府的祭台到博物馆的展柜,商周十供跨越三千年时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嬗变。它们是帝王尊崇孔子的象征,是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当我们站在展柜前凝视这些斑驳的青铜器时,看到的不仅是精美的纹饰与古朴的造型,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对礼乐精神的永恒追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