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2/2)
他们家这南瓜比本地的个头小很多,密密麻麻挂在高高的架子上很好摘,没一会儿就出来了结果。
亩产八千五百二十斤。
“咋就这么多啊?”
南老爷子从开始的高兴变为了此刻的忧愁,他是真的忧愁。
因为南瓜这东西它虽然耐保存,可它终究不是粮食,放院子里两三个月也会坏,哪怕放在地窖里也顶多放到过年前。
它不像红薯那样,吃不了还可以晒干保存,南瓜本身其实大部分是水分,一晒直接就没了东西。
所以结这么多可怎么吃啊?
全家加上大儿子家十几口子哪怕顿顿吃南瓜,吃两月不能吃完,吃不完浪费掉感觉心都要滴血啊!
与南老爷子的“痛并幸福”着的矛盾心理不同,兰城的农技师却一脸震撼,这种南瓜高产他们都很清楚。
因为个头小所以可以用爬架的方式增加土地面积利用率,水肥得当情况下,如果不怕麻烦选择给南瓜搭高架子,那亩产和四五千斤不很容易做到。
可不管怎么样,哪怕在研究所里用最科学的方式种植,再配上最充足的水肥,它也绝对不可能超过七千斤!
就像小麦不可能亩产五千斤一样,这完全不科学啊!
知道这亩南瓜的后期主要负责人是南老爷子,几个人立刻上前虚心请教:“大爷,您能给我们详细说一下种植的过程吗?”
这有啥不能的呢?
毕竟南曼说过,好种子都是人家给的,种植方法也是他们教给南曼的,这都是“恩人”呢。
南老爷子拉着南二叔一起仔仔细细把种植方法给说了一遍。
听完后,几位农技师还是有些迷惑,其实这种迷惑在看到奋斗大队的红薯玉米时就已经存在。
氮肥、磷肥、钾肥的使用早就不是秘密,其他地方用的不多,但他们研究所却是经常会用到的,甚至因为部门的特殊性,他们用到的肥料都要比市面上买到的质量更好一些。
可是研究所的地里是想不出八千斤南瓜的!
如果说奋斗大队的红薯与玉米是“现代农业使用化肥效果的标杆与典型榜样”。
那么这一亩南瓜又代表着什么呢?
或者说这里面种植的秘密除了氮磷钾肥和优选品种外还有什么。
这似乎涉及了他们的知识盲区,难不成种地也需要“物理”来帮忙?
不然一个物理系学生是怎么做到所有农业研究所都做不到的事情?
这个南曼到底是何方神圣啊……
“阿嚏~”
刚下了课,南曼就打了个打喷嚏,今天京城下了一场小雨,空气中带着湿冷。
一场秋雨一场寒,可见是要真冷了。
“曼曼,食堂今天有炖粉条,趁着本科学生还没下课,咱们提前去。”
钱秋在隔壁上思修课,此时也已经带着饭盒“整装待发”,就等南曼出来一起出发。
看着从教学楼门口一溜烟跑没影的俩姑娘,张老师站在教学楼门口皱了皱眉,刚才那背影是南曼吧?
转头看到童教授和另外一位思修老师慢悠悠出来,张老师已经很确认刚才那两道“闪电”的确来自他们理院的俩学生。
“研究生的日常都这么紧张的?”张老师其实更想说刚才南曼跑出来了被鬼追的架势,去个食堂至于嘛。
童教授抿了抿唇,他一点也不想讨论这个话题,关于小徒弟被大徒弟们带成每天吃饭都要进入“赛跑模式”进而“青出于蓝”这事儿,在苏城时他试图“挽救”过,委婉提醒几个学生,这样子对消化不好。
但看南曼和钱秋此时的表现,显然是没有成功的。
对于天天大脑都要超负荷运转的年轻人来说,满足一点点口腹之欲可能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慰藉。
管得太多,他也于心不忍啊。
好在张老师也只是感叹下,并没有想要干涉南曼他们这几个研究生非得去“注意形象”。
“工院说贵丰拖拉机厂的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上面就新型发动机和油泵的改装都有了明确表扬和奖励,今年元旦前可能就会开表彰大会,他们那意思是南曼好歹也是理院的学生,咱们理院也可以一起跟着去。”
童教授听完这话鼻子哼了声,他显然是不屑于蹭自己学生“热度”的,更何况那还是工院的主场,打死不可能去。
张老师知道他怎么想的,今天过来就是说一声,说到底这件事上南曼才是主角,就连工院也不过是个添头而已。
“你脸皮薄可以不去,但我是要去的,咱们自己家学生的功劳怎么着也得放物理系一半儿。”
再说他还要防止姚教授借机挖墙脚,毕竟最近风声紧,童教授的实验室项目又突然没了,工院那边的新项目却一路高歌猛进,真要想挥锄头说不定自家墙角就得松。
童教授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不过他并不担心,因为开学之前他已经为南曼选好了一个去处,只不过时间上还得等等。
“这事儿你去和南曼商量就好,跟她说不用不好意思,该她的功劳也不用让给别人,发扬风格的事儿不在这上头。”
张老师就喜欢童教授这“护犊子”的劲儿,因为说到底他自己也是护犊子的人。
中午的肉沫炖粉条吃美了,南曼甚至多打了半份儿回去想着晚上吃,研究生一个月能拿四五十的补助,每个月的粮油肉等份额也直接比本科生高了一个档次,所以她在生活开销上也很舍得。
其实学校的大半研究生此时都已经靠这份补助养家了,她家里没经济负担,自然不用太节省。
钱秋同样如此,她出身江南的小城镇,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有工作不需要孩子们补贴家用,所以平日里除了吃饭花用,其他的都能攒下。
吃过午饭,两个姑娘就直接回了寝室,下午没课,她们俩直接在寝室学习比图书馆更方便。
“曼曼,能借我几张毛线票吗,我想给织一条羊绒毛裤给我爸爸,他腿不好,一到冬天就腿疼。”
南方湿冷,睡觉的时候都得穿厚衣服,钱秋想起父亲那条一直舍不得换的羊绒毛裤,觉得大概已经起不到保暖作用。
“都拿去,反正我也用不着。”南曼表示这辈子她都跟毛线无缘了,宁可多花钱买现成的都不可能再折磨自己。
钱秋不是个占便宜的人,“用不着全部,借五两的票就够用,我下个月还你,你多攒一攒可以给家里用。”
“再说吧。”家里不缺她这点票,多了毛线,王美秀自己一个人也织不过来。
“你啊你,真是读书读傻了,你不是说你哥哥们快结婚了吗?你就算用不到也可以等你有了嫂子送她们啊,人一旦结婚就什么都缺,我姐姐就是这样,天天回家抱怨说这不够那不够。”
南曼眨巴眨巴眼,然后认真点点头道:“我记得了。”
“306,南曼,楼下有人找~”
两人说话的功夫,就听到寝室外就有人喊了一声。
过来找南曼的人不是旁人,正是刚回家属院午休睡到一半的张老师。
只见他一脸无奈地站在寝室楼门口,看到南曼后似乎还打量了她好几眼。
“老师,有事吗?”
这个时间老师们不是应该回家午休吗?
张老师点点头:“嗯,有事儿,陵城那边打电话过来,咱们系值班老师以为是找我的,就找到我家去了。”
陵城?
南曼有些紧张:“是我家出什么事了?”
张老师神色颇为复杂地看着南曼:“你这个暑假真是一点没闲着啊!”
上午刚听工院老师说,拖拉机厂特别打电话过来报喜的同时,还提到南曼回家后又回拖拉机厂给帮了大忙,听说还顺便弄出一台收高粱的机械。
这也就算了,都是搂草打兔子带梢儿的事儿,毕竟这都算机械专业的内容,倒也没有超出他理解范围。
哪怕最后把你拽去苏城,你都能利用回去那七八天折腾着又跟农业扯上关系。
刚才听到陵城县那边电话的内容,张老师甚至都有些怀疑自己耳朵是不是有问题。
谁?
八千多斤的南瓜?
受灾后力挽狂澜保证了红薯与玉米的收成?
南曼是他们物理专业的人,对吧?
“什么?”南曼显然没有反应过来张老师的意思。
张老师收拾了一下复杂难言的心情,“咱们老家打电话过来,说县里要给你表彰,鉴于你不在老家,所以提前通知学校,如果你没时间回去领,奖状会直接送去你家。”
“那一亩南瓜收获了八千多斤吗?”
南曼想到自己地里那每亩地五六千斤的收成,就知道二叔和爷爷他们很好地执行了自己的话。
没有万斤估计是种子不行,可惜农场里的种子不能带出来,不然产量还得高一点。
“是啊,不单是南瓜,你们大队的红薯个玉米产量也和过去没受灾的时候持平,县里说这事儿已经登报宣传。”
换句话说,南曼和奋斗大队已经在老家陵城出大名头了!
张老师也是今天才知道老家今年受了灾,毕竟他家小都在京城,老家那里几年才回去一趟,不知道很正常。
南曼不是很在意这些虚名,但她知道这个年代的人还是很重视荣誉,所以她考虑了一下,道:“奖状什么的就让他们送去我家吧。”
“我也这样觉得,不过我刚才过来前还接到了咱们省省会农业研究所的电话,他们说有问题想跟你讨论,原本是想请你过去的,但被我拒绝了,你现在读研了,还是多花时间在本专业比较好,你觉得呢?”
最后这一句“你觉得呢”,就很有灵性。
南曼立刻点头道:“您说得对,我也觉得我需要把时间多花在本专业上,种地本来就是误打误撞,我哪有资格和人家那些专业的讨论。”
张老师看南曼态度还算端正,于是继续开口道:“还有一件事原本打算明天跟你说,不过来都来了,那现在说也行,关于贵丰拖拉机厂的研究成果表彰大会,元旦前应该就会举行,你得准备发言稿。”
其实张老师还有一件事没说,那就是省农业研究所说,他们省化工那边似乎也对南曼那个种地喷洒的肥料很感兴趣,如果南曼有时间到省会和他们见面的话,人家化工所也想申请一起加入讨论。
张老师仔细回想一下他们省化工所是哪路神仙当家,隐约记得那里似乎也有几个老家伙是A大工院化工学专业出身。
真是阴魂不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