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1/2)
第 58 章
“您的南瓜已成熟,请尽快采摘。”
机械音响起时南曼刚刚回归课堂生活,这个秋天似乎过得格外快一点,每天早出晚归泡实验室,一转头这才发现已经进入深秋。
她地里的庄稼又收获一波,这南瓜转眼也能摘了。
至于当初惦记过的南瓜花,在知道这东西需要手动一朵一朵地采摘后,南曼犹豫再三选择了用药减少“谎花”也就是雄花的生长。
毕竟她那会儿在实验室忙碌的状态压根就没精力天天泡在地里做这种精细活儿。
不过她还是吃过两次凉拌南瓜花,采两把雄花用开水焯一下,然后再用调味料凉拌,别说还真挺好吃的,可惜能吃的时候就那么几天,她打过药后就放任它们自己脱落。
农场地里的南瓜和老家种植的不一样,有一半是直接种的种子,南曼观察了一下发现空间农场的种子发芽率和育苗种植是一样的,都是百分百发芽,这就意味着她以后种蔬菜可能也不需要育苗。
因为不搭架子,所以南瓜种植的间距很大,这必须保证藤蔓的伸展开,因此收上来的南瓜产量也就5000来斤,不过一下子种五亩地还挺过瘾的。
这玩意儿价格和小麦差不多,但产量是其五倍,当然它用的肥料和药品也多,但总体来说是比种粮食划算很多。
“也不知道老家的南瓜顺利收上来没有。”
那自然是还没有的,农场里的温度都是根据农作物本身属性调整的,属于“量身定制”,自然界的作物却是旱涝冷热全看老天。
十月开始,奋斗大队很忙,南家人除了南老爷子大约也没有谁有精力天天照顾这亩南瓜地。
因为十月到十一月这两个月是北方一年中最重要的收获季,今年陵城县可能会没那么忙的,因为陵城县水涝灾害过后粮食减产这是普遍现象,所以今年的秋收按道理来说应该不会太累,毕竟没有多少粮食可收。
但奋斗大队今年还是很忙。
先是掰玉米,奋斗大队这边的玉米都是直接在地里扒皮,然后用牛马车还有独轮车运回麦场晾晒。
看着八月份那死的一片一片的玉米稭,今年玉米歉收似乎是板上钉钉的。
因为有南曼的介入,所以今年奋斗大队不但给存活的植株追加了氮肥,甚至还不怕麻烦地打了两回叶面肥。
所以今年掰玉米时,情况就有些诡异。
地里的庄稼就跟“秃头”一样,这里少几根,那里空一片,当初拔出去的死株接近三分之一,不秃才怪呢。
这个当然不算什么特殊情况,毕竟全公社的大队也都差不多是这个鬼样子,有些大队的洼地甚至庄稼死亡率达到二分之一。
甚至因为地里积水太多不能尽快排除,导致根系缺氧绝产也不是没有。
但奋斗大队今年又是真的有些不一样。
种过地的都知道,这样的灾害过后,玉米棒子很容易就长成棒顶秃顶、玉米粒稀疏,这是所有降水过多的玉米地都面临的情况。
然而奋斗大队种出来的玉米棒却完全相反,他们今年收获的玉米棒,大多都是“膀大腰圆”,颗粒饱满且密实。
甚至有一部分玉米长得比往年风调雨顺还要有分量,这一度让很多老农怀疑人生。
都折腾成这个鬼样子了,竟然还能长得这么壮实?
一开始奋斗大队是不清楚今年玉米收获情况的,只是隐约觉得这玉米的成熟模样很不“科学”。
几百亩地玉米收上来晒一阵子,等到玉米的清理结束紧接着就要种上冬小麦,玉米脱粒的工作得安排在种完麦子以后,脱粒也都是靠各种手动工具,这活儿小孩子也能干,按斤记工分,青壮年此时得去接着收红薯,所以这几百亩地的玉米脱粒工作要陆陆续续忙活到红薯收完以后。
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正好是挖红薯切片晒红薯干的时候,所以南家还真没啥功夫照顾自己家的自留地。
“这红薯不太对啊。”
看着刚挖出来的那一堆红薯,奋斗大队的社员都有些恍惚,今年是涝年对吧?
不是秋旱的年景呀!
按照往年的经验,这样的年景挖出来红薯都没小土豆大,甚至只长秧子不长“果”也可能,这也是当初大家灰心丧气的原因。
最重要的粮食长不出来,那还干个啥?
张喜来眼睛亮得吓人,他压抑住内心的兴奋,直接喊道:“把这两堆红薯拿去称一称!”
“一百一十七斤五两!”
“九十九斤二两!”
“天爷爷啊,这还没挖到一分地呢,往年年景不闹这么大水灾,也就这样了吧?”
张喜来脸上的肌肉都有些颤抖,他大喊道:“快,接着挖,挖够十亩地,一起称!”
百十号人分组,除了计分员带着运送红薯到地头的二十个人,要一边运送一边称重计算数量,其余人都是两人一陇分开挖,不到一小时十亩红薯的收获结果就出来了。
“两万八千三百七十二斤六两!”
计分员可能因为心情激动的缘故,这一嗓子都有些破音。
“多少?”
此刻整个奋斗大队都陷入一种“我是不是在做梦”的氛围,今天可是闹了灾的呀!
收成竟然和往年不闹灾的时候差不多持平?
这到底是啥玄幻故事?
张喜来:“前天开会……书记说今年咱们县往上报灾情的数是多少来着?”
南二叔很配合道:“亩产不高于五百斤。”
五百斤红薯晒干存储,也就晒出一百二十来斤粮食,亩产一百来斤粮食,这是得去要饭的节奏啊!
可他们大队竟然亩产两千八百多斤了?
张喜来:“今年咱们是死了挺多红薯秧子对吧?”
“嗯,除去淹死的,后面还有因为涝灾得病的,加起来得有差不多一半吧。”提起这个心就疼得慌!
“所以……这要是风调雨顺的年景,这亩产得多少?”
不敢想啊,不敢想,这不要是亲身经历,在场所有的老农都会觉得这是在骗人!
一亩红薯精心伺候着,老天爷爱护着,等到收获的日子能有个三四千斤就是很了不得的运气,四五千斤那可能是传说中某一亩地“天时地利人和”碰上了大运。
至于五千斤以上?
嗯,可能农业研究所的可以办到吧,毕竟人家品种好,伺候庄稼比养孩子还精心,水肥都控制得极好,产量高那说得过去。
可今年这鬼天气也能让一亩地长出几千的红薯?
这怎么看都玄幻啊!
“大家都别挖了,前进,你和我一起去公社,这事儿咱们得上报!”
张喜来惊喜过后,突然变得一脸严肃,他意识到这个事情或许已经不是他们大队自己的事情了!
奋斗大队今年“大丰收”的消息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轰动了整个光明公社,然后第二天公社书记就亲自陪同着县里领导过来“考察情况”。
这几百亩地挖了七八天,县里派过来领导看过后,中间又有兰城报社的人跟随着兰城农业研究所的农技师们一起到来,等到后面甚至还来了两个省研究所的农技师。
因为省城农业研究所的农技师只来了两个,他们这回和兰城的农技师临时组了个队,七八天的功夫漫山遍野地取样本。
“土壤、肥料、每块地的红薯都进行了几十份样本保存。”
受灾是真实情况,产量也没有丝毫作假。
这里面透露的信息让所有人都相信这的确是因为化肥增产的结果,也是“科学种植”的典型案例。
估计后面一段时间,有很多地方要大力宣传“科学种植”了。
地瓜地里折腾这七八天功夫,老南家那一亩南瓜也到了快成熟的时候,但估摸着再等个两三天就能摘。
为了看好这一地南瓜,南老爷子和南二叔直接在自留地旁边搭了个窝棚,南老爷子日夜不离人的在一边看守。
其实本身南瓜这玩意儿在乡下那是一点不稀罕,谁家菜园子都种着,北方的饭桌上有大半年都会经常出现它的身影,所以按道理来说,种这玩意是不担心丢的。
可问题是,那是一大片南瓜!
南老爷子活了七十多岁,从来没有见过一亩地长出这么多“粮蔬”的庄稼,哪怕是红薯好像也没这么吓人!
他年轻时见过风调雨顺的年景,有些好地中产出四五千斤的红薯,但红薯长在地里不挖出来的时候并不会给人多么震撼的感觉。
可他们家这南瓜架子上,那密密麻麻的南瓜看上去却实在很是“震撼”,他觉得他这辈子见过的南瓜全部加起来都没这么多。
南家的南瓜地在半个月前就已经初见“峥嵘”,可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大队秋收,后面又被红薯引来的“参观团”转移注意力,所以大家虽然惊奇这南瓜大丰收的情况,却也没有成为奋斗大队最热门话题。
但讨论的也不少就是,所以最终南家的南瓜地在采摘前还是吸引到了农技师们的注意力。
“您是说,这亩地也是那位叫南曼的姑娘指导着种的?”
看着这一亩密密麻麻的南瓜,省城来的农技师此刻对南曼这个人充满了好奇,如果推测没错的话,今年这个大队“丰收”的原因和那个姑娘有些脱不开的关系,结果红薯和玉米还没出结果,又发展出来一亩南瓜?
南二叔点头:“同志,我侄女可有学问呢,我家这一亩自留地从育苗到施肥用药都是她教的,可是厉害!我们大队那拖拉机她都能造……这南瓜种子还是她特意去兰城淘换的,全村种地的肥料也是她给的方子……”
兰城来的农技师在一边听着越听越觉得熟悉:“您这位侄女前阵子是不是去过我们研究所,就是这南瓜种子是不是从兰城弄过来的?”
几个月前去他们研究所“取经”的一位年轻姑娘,似乎就叫南曼,但当时是另外几位农技师接待的,他们今天在场的几位没有亲自见到,可那位姑娘留下的资料他们都是看过的。
“对对,我家曼曼说过,这南瓜种子就是兰城那啥种地的科学家给的,你们不都是种地的科学家吗?就是你们给的呀!”
在场的都是人精,一下子就有了默契,笑哈哈道:“竟然还有这事儿?咱们地方的研究所工作很到位啊,这南瓜优选品种经过知识青年结合科学知识再推广,效果显著啊!”
“咱们地方领导也是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只有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生产,才能有现在科学种地的喜人成果。”
“奋斗大队也算是个典型,一个小小的生产大队就这么有钻研精神,而且还能有魄力听一位小姑娘的科学建议使用化肥增产,这也是值得表扬的精神嘛。”
“最难的还是南曼同志,不愧是咱们种花家的有为青年,回家过个暑假竟然都不忘帮助老乡增产增收,这必须得上报给她嘉奖!”
“等检测结果出来,咱们就去上报,必须给小同志请功!”
来都来了,那亲眼看一下结果似乎很是顺理成章。
南二叔当即决定这一亩南瓜就地采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