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 > 第423章 难道不应该是陛下谢微臣吗

第423章 难道不应该是陛下谢微臣吗(1/2)

目录

校场上的风还裹挟着马蹄扬起的沙尘,第一波冲锋的余威未散,散落的稻草人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

有的被马蹄踏得粉碎,有的则被长枪戳得千疮百孔,足以见得冲锋时的迅猛力道。

“气势如虹啊!”

一声爽朗的赞叹从校场入口处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见李世民目光灼灼地扫过校场上列队休整的骑兵。

尉迟恭依旧是那副模样,手握横刀,紧紧跟在李世民身后,眼神锐利如鹰,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凉棚内,程知节正端着茶碗,见状猛地一拍大腿,粗声叫好。

“好啊!某就说嘉颖这小子有能耐,这才一个月的功夫,左武卫、右武卫的这些将官简直脱胎换骨!痛快!”

秦琼坐在一旁,捋着颔下美髯,眼中满是欣慰,微微点头道。

“军心齐,泰山移,嘉颖这‘令行禁止’的法子果然管用,今日当浮一大白,庆贺一番。”

“翼国公,您还是少饮些酒为好。”

温禾闻言失笑,想起秦琼的旧伤,连忙劝道。

“孙神医特意叮嘱过,您的身体需得静养,酒气伤肺,不可贪杯。”

“嘉颖说的是!”

程知节立刻接话,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温禾。

“二兄身子金贵,这酒啊,还是让俺老程替你喝了!嘉颖,你府里上次那些酒精,是不是该拿出来让某解解馋了?”

温禾直接无视了他期待的目光,心里暗自腹诽。

这混不吝,还想着他那酒精。

他也不怕把自己给喝傻了。

“这酒当喝,不过啊,得和朕同饮一杯。”

就在这时,凉棚外传来李世民爽朗的声音,打破了棚内的玩笑氛围。

温禾、秦琼和程知节三人同时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起身。

只见李世民和尉迟恭已经走到凉棚门口。

“臣等拜见陛下!”

秦琼和程知节动作极快,躬身行礼,声音整齐划一。

温禾慢了半拍,也连忙跟着躬身,心里却忍不住嘀咕。

这李二什么时候学起突击检查了?

还好刚才的阶段性操练效果不错,骑兵冲锋的气势和队列都拿得出手,想来能糊弄过去。

“哈哈哈,叔宝、义贞莫要多礼,快快请起。”

李世民笑着抬手,虚扶了秦琼和程知节一把,目光随即落在一旁的温禾身上,似笑非笑地说道。

“你也起来吧。”

温禾这才直起身,皮笑肉不笑地扯了扯嘴角。

哼,李二肯定是故意的!不就是刚才行礼慢了半步,竟然还特意让他晚起身,摆明了是公报私仇。

“几日不见,倒是长高了不少,先前看着还像个半大孩子,如今站姿挺拔,倒有几分将帅模样了。”

李世民打量了一番温禾,眼中流露出些许的欣慰。

温禾有些失神。

更多的是一种莫名其妙。

好端端的李二干嘛说我的身高啊?

不过最近确实高了不少。

秦琼见状,面露欣喜地上前一步,拱手道。

“启禀陛下,这一月高阳县伯确实未曾懈怠,陛下之前托付老臣传授马槊之术的事情,老臣不敢有半分马虎,每日督导他勤加练习,如今他的槊术已然有模有样,寻常校尉怕是也近不得他身。”

秦琼这话倒是实情。

这一个月温禾可是遭了罪,每日天不亮就被秦琼拉起来练马槊,扎马步扎到腿软,劈刺练到手臂酸痛,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有一次温柔来看他,看到他胳膊上的淤青,当场就红了眼眶,哭着跑去终南山找孙思邈,硬说要给哥哥治“重伤”。

吓的孙思邈真以为温禾受了什么重伤,火急火燎的赶了过去。

结果就是一些擦伤。

但温柔还是不放心。

第二天还死死拽着温禾的大腿,不让他出门,生怕他再受委屈。

最后还是温禾好说歹说,承诺一定小心,才哄得小姑娘松了手。

“叔宝亲自传授,是他的荣幸。”

李世民对着秦琼笑了笑,随即话锋一转,故意板起脸,眼神严肃地盯着温禾。

“既然练得有模有样,一会便操练一番,让朕看看你的成果如何。”

“额?”

温禾彻底愕然了,瞪大了眼睛看着李世民。

“陛下,您今日来,不是为了检阅外头那些将领的吗?他们刚训练结束,队列整齐,士气正盛,要不您先去看看他们?”

他连忙转移话题,心里把李世民骂了千百遍。

他练马槊不过是应付差事,能糊弄过秦琼就不错了,哪里敢在李世民面前献丑?

这李二分明是故意刁难他!

李世民一眼就看穿了温禾的小心思,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容。

‘这竖子,还想躲?也罢,朕今日来的主要目的,确实是看看你这一个月的练兵成果。’

‘先去检阅将士,你的马槊操练,回头再算总账,跑不了你。’

说着,他已经迈步走出凉棚,朝着校场上列队的骑兵走去。

秦琼和程知节连忙跟上,温禾无奈地叹了口气,也只能硬着头皮紧随其后。

校场上的骑兵们早已看到了李世民的身影,纷纷挺直腰杆,握紧手中的兵器,原本还略带嘈杂的校场瞬间变得鸦雀无声,只剩下风吹过旗帜的猎猎声响。

将士们眼中满是敬畏,目光紧紧盯着这位帝王。

李世民走到队列前,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庞,这些将士有的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有的则布满了风霜,却都透着一股昂扬的斗志。

左武卫校场的风裹挟着沙尘,刚结束冲锋的骑兵们正勒马休整,铁蹄踏起的烟尘尚未散尽,空气中弥漫着马汗与皮革的混合气息。

李世民负手立于高坡,望着下方整齐列队的骑兵,眼中满是赞许。

“所有人下马,向陛下致敬!”

突然,站在李世民身侧的温禾抄起身旁的喇叭,运足气力喊出一声。

李世民闻声诧异,转头看向温禾,却见少年人冲着自己狡黠一笑,眼底藏着几分得意。

他刚要开口询问,便听得身后传来整齐划一的甲叶碰撞声。

数百名骑兵几乎在同一瞬间翻身下马,动作利落得仿佛经过千锤百炼,随即“唰”地一声单膝跪地,头颅低垂。

“臣等拜见陛下,恭祝圣安!”

数百个喉咙同时发声,却如同一人所言,声浪滚滚直冲云霄。

李世民虽久经沙场,见惯了千军万马的阵仗,此刻也不由得深吸一口气,胸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这便是他的大唐将士,这便是温禾练兵一月的成果!

“好!”

李世民高声赞叹,声音里满是真切。

他话音刚落,身旁的尉迟恭便上前一步,沉声复述。

“陛下说,好!”

“谢陛下!”

将士们依旧保持着跪拜的姿势,这声谢恩却并非出自他们口中。

秦琼与程知节二人并肩上前,对着李世民躬身行礼,代为感谢。

军中规矩森严,未得陛下允准,将士不得擅自起身,更遑论开口应答。

“圣躬安,都起身吧。”

李世民抬手虚扶,目光扫过下方整齐起身的将士,心中愈发满意。

这些人一月前还是各自为战的骄兵,如今却这般令行禁止,温禾果然没让他失望。

秦琼、程知节与将士们齐声应“喏”。

李世民转头看向温禾,似笑非笑地问道。“朕说做得好,你倒不谢朕?”

在场众人皆是一愣,目光齐刷刷投向温禾。

方才众人行礼谢恩,唯有他站在原地未动,此刻陛下问话,显然是意有所指。

温禾却毫不在意,笑着拱手道。

“陛下此言差矣,这些将士本就是陛下的,臣不过是替陛下练兵,哪有帮主人家做事,反倒要谢主人家道理?”

“难道不应该是陛下谢微臣吗?”

秦琼、程知节与尉迟恭皆是愕然。

这高阳县伯胆子太大了吧。

竟然还有陛下谢他?

李世民也没想到他会这般回答。

不过这番话倒是说进他心里了。

没错,这天下兵马,都是他的!

心中虽然高兴,但他脸上却依旧绷着。

“你惯会说这些歪理!不过究竟是真材实料,还是表面功夫,朕今日倒要好好查验一番,若是让朕发现你糊弄了事,休怪朕罚你!”

此话一出,众人都暗中松了一口气。

看来陛下还是器重温禾啊。

不过这温禾确实也机灵,刚才那番话一出,只怕日后即便他有军权。

陛下对他也会格外放心。

毕竟他说了,这些将士都是陛下的!

温禾也不甚在意,胸有成竹地说道。

“陛下尽管查验,臣保证,定不会让陛下失望。”

说罢,他转身对着校场入口处高声喊道。

“张文啸!”

“末将在!”

片刻后,一个身着黑色劲装的身影快步跑来,正是张文啸。

“末将拜见陛下。”

他躬身向着李世民行礼。

“百骑的人?”李世民觉得有些印象。

“启禀陛下,末将正是百骑一队校尉。”张文啸答道。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意思是知道了。

随即他也不再多问,转头看向温禾,示意他继续。

“传令下去,按往日操练流程,依次展示队列、百米障碍、骑术与弓术,让陛下看看你们的本事!”

温禾下令道。

“喏!”

张文啸领命而去,很快便带着几名百骑老兵在一旁挥动令旗。

校场上的将士们见状,迅速分成四队,分别前往不同的操练区域,动作麻利得没有一丝拖沓。

李世民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一幕,转头问道。

“这队列操练朕看懂了,可那百米障碍与寻常操练不同,是你新创的法子?”

他指着不远处的操练区域,那里立着数根木柱、几道壕沟,还有一人多高的土墙,显然是为障碍训练特意搭建的。

“回陛下,正是。”

温禾点头解释。

“战场之上,沟壑、矮墙、断木皆是常事,兵士们若连这些障碍都无法快速通过,战时如何能及时驰援?”

“这百米障碍便是为了锻炼将士们的爆发力与应变能力,让他们在复杂地形中也能保持队形,协同作战。”

说话间,第一队将士已开始进行障碍训练。

只听得张文啸一声令下。

十名兵士如同离弦之箭般冲出,跃过壕沟时双腿屈膝的高度分毫不差。

攀爬土墙时更是手脚配合默契,前一人登顶后还会伸手拉后一人一把。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过一炷香的功夫,十名兵士便全部通过障碍,且始终保持着队列整齐。

“好!”

程知节率先叫好,拍着大腿道。

“这般速度,便是遇到敌军战壕,也能转眼冲过去!”

秦琼也点头赞许,战场上瞬息万变,兵士的机动能力往往能决定战局走向,温禾这法子确实实用。

其实一个月的时间,能有这样的成果,不单单是温禾的功劳。

这些将领本就有根底。

若是一般的士兵,别说一个月了,给他们半年时间,温禾也不可能训练的像这些将领这般。

李世民没有说话,目光却紧紧盯着第二队骑兵的骑术训练。

只见数十名骑兵纵马疾驰,时而变换成一字长蛇阵。

时而又化作菱形阵,马蹄扬起的沙尘在空中连成一片。

队列却始终严整,即便是在高速奔跑中,也没有一名骑手掉队或越位。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张文啸的令旗指挥下,骑兵们还演练了“骑墙冲锋”的战术。

数十名骑兵排成紧密横队,如同移动的城墙般向前推进,手中长枪斜指前方,气势骇人。

“这便是你与叔宝说的‘墙式队形’?”

李世民眼中闪过锐光,他当年在武牢关用过类似战术,却从未练到这般整齐的地步。

“正是。”

温禾答道。

“不过臣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些改良,让两翼骑兵的机动性更强,既能配合中军冲锋,又能及时包抄敌军侧翼,这也是参考陛下当年的做法。”

李世民颔首,嘴角上扬的幅度越发的明显了。

看看,温禾这个后世之人,不还是要参考朕此前的战法?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朕的战法,即便是一千多年后,后人也要研究一番。

就在这时,李世民的目光被校场另一侧的弓术训练吸引了。

那里的两名将士手中握着的弓与寻常长弓截然不同。

弓臂弯曲如新月。

将士们拉弓时动作轻松,箭矢射出的速度却极快,且精准度极高,几乎每一箭都能射中百米外的靶心。

“那是何物?看着像牛角弓,但好似更轻便。”

李世民指着那两张弓,语气中带着几分好奇。

他自幼习弓,对各式弓箭了如指掌,却从未见过这般形制的弓。

秦琼见状,连忙上前一步解释。

“启禀陛下,那是温都事近期改良的新弓,名为反曲弓。”

“此弓与寻常长弓不同,弓臂采用桑木与牛角复合制成,拉力虽强,却比同拉力的长弓省力不少,寻常兵士稍加训练便能使用。”

“而且射速极快,长弓手射一箭的功夫,反曲弓能射两箭,射程更是达到了两百步,比军中最精锐的长弓手还远五十步。”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不过此弓还在测试阶段,目前军中只造出了两把样品,材料也都是从之前的牛角弓上面拆卸改良的。”

“弓身是把之前,高阳县伯送给程知节的那把复合弓拆解了的。”

说到最后,秦琼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忐忑。

军中私自改良兵器虽非大罪,但这般重要的发明未及时上报,难免会让陛下心生嫌隙。

特别是这还是一把强弓。

李世民闻言,只是淡淡“哦”了一声,目光依旧停留在那两张反曲弓上,不知在想些什么。

校场上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凝重,程知节刚想开口打圆场,却被温禾抢先一步。

“陛下,这反曲弓确实还在试验阶段,故而未敢贸然上报。”

他和秦琼本打算这两日就上报的,没想到今天李世民突然到来。

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看着两位国公为自己解释。

温禾也不想让他们为难,便上前说道,语气坦然、

“臣这一月都在左武卫练兵,改良弓箭也是偶然之举,上次见兵士们拉弓太过费力,便想着能不能改进一番。”

“复合弓太昂贵了,宿国公觉得惋惜,微臣就想到反曲弓了,而微臣之所以之前没告诉您,只是觉得时机不成熟。”

这话一出,众人皆是一愣。

反曲弓性能如此优越,温禾为何会觉得时机不成熟?

李世民也来了兴致,追问道:“哦?此话怎讲?”

温禾脸上露出几分纠结。

他轻咳了一声,说道:“陛下还记得微臣之前说过的靺鞨吧,这弓便是他们造的,你懂得。”

“不过也不完全是按照他们的技术制造,微臣还是根据大唐的现有情况进行了改良,只不过这样也导致性能会弱一些。”

温禾说到这冲着李世民递了一个眼神。

李世民当即明白过来。

这弓不是现在靺鞨部所制造的,而是来自于后世的那个叫做满清的朝代。

那好像是一千年多以后的朝代了。

难不成温禾是觉得朕会嫌弃异族的兵器?

那未免太小看朕了吧。

“兵器就是兵器,即便是来自蛮夷,但只要能为朕所用,为大唐所用,那便是好兵器。”

他睨了温禾一眼,见他撇着嘴,不禁失笑。

“额,不是,我是觉得制造成本太大了,不过如果等筒车技术完善,会比之前制造更省成本,至少难度不会那么大。”

“哦?原来如此”李世民捋着胡子。

原来是朕多想了。

他笑着摇了摇头。

不过按照温禾的说法,现在似乎还是不能大规模制造。

要等那个筒车技术完善吗?

李世民沉吟了片刻后,说道。

“如此朕也不是等不得,另外既然现在这弓是你造的,朕便赐你一个恩典,日后这弓,便叫高阳弓了。””

一旁的秦琼他们正一头雾水。

刚才温禾说,这弓是什么靺鞨部造的。

他们还吃惊呢。

他们从未听过什么靺鞨部,难不成是突厥的那个部落。

若是突厥有这样的弓,日后可要小心了。

而且温禾居然说,大唐的技术不如那些蛮夷?

这未免有些太高看那些突厥人了吧?

正当他们不解的时候。

可随即温禾又和陛下打上了哑谜。

最后陛下怎么又说这弓是高阳县伯造的,而且还取名高阳弓了。

“陛下圣明。”秦琼毫不犹豫的认同了。

程知节和尉迟恭稍稍慢了一些,但也附议。

温禾愕然。

看来史书上又要留下他这一笔了。

李世民看他错愕,顿时感觉到好笑。

他转头看向温禾,眼中满是期待:“此弓射程当真有两百步?拉力如何?”

“回陛下,此弓拉力分为三石、五石两种,方才兵士使用的是三石弓,射程两百步,五石弓射程可达两百五十步,不过需要臂力过人者才能使用。”

温禾说道。

来大唐之前,他也不敢相信,物资匮乏的古人,能拉这么重的弓。

来了之后,他才发现,是他小觑古代人了。

要知道玄甲卫的最低标准是七石弓,差不多等于后世的八十四斤。

而普通的精锐弓箭手,最低标准是三石弓。

另外,唐朝的标准和汉朝是不同的。

汉朝一石弓约合六十斤,而唐朝只有十二斤。

所以三国中,黄忠三石弓的拉力,放在唐朝照样秒杀一群人。

“好!”

李世民顿时手痒,当即吩咐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