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当心什么,这是朕的部下(1/2)
“此事陛下曾有言,百骑练兵之法,耗费太过靡费,不适合诸卫大规模推行。”
秦琼率先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
“老夫之前询问过,百骑一月的用度,抵得上左武卫半年军饷,这般吞金的架势,便是陛下也不敢轻易铺开。”
温禾闻言当即点头。
百骑的训练全部都是由他亲自制定的,每个士兵的配给,他是最清楚的。
百骑兵士顿顿有肉食补充体力。
单单这一项,就不是寻常府卫能够承担的起的。
而若是营养不达标,那是要练死人的。
百骑之所以能这么造,那也是因为肥皂和玻璃的分红,李世民一分钱没留,全给百骑了。
所以民部和兵部的人,才没有什么意见。
要知道,大唐府兵制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士兵的兵器军粮,甚至于帐篷都是要自己负责的。
说起来倒是和后世某个大国很像。
不过大唐初期也没有亏待这些府兵,至少在军饷和军功奖励上,李世民从不吝啬。
而且寻常训练,也是有补贴的。
“但老夫想仿效百骑的路数,在左武卫自建一支百人的精锐小队。”
秦琼话锋陡然一转,浑浊的眼眸里闪过一丝锐光。
“额……”
温禾脚步一顿,心头泛起几分诧异。
特种部队?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压下去大半。
特种部队?
可在冷兵器时代,特种部队的用处并不大吧。
没有热武器的帮助,即便是潜入到敌后,也最多起到侦察的作用。
而这些百骑便能做到。
温禾有些犹豫,但心里还是佩服秦琼的眼界的。
单单从百骑的训练中,他便能看出不同来。
不愧是李二最器重的将领之一。
他斟酌着措辞,上前一步低声道。
“翼国公,恕下官直言,若为侦察敌情,斥候即可,若是说奇袭,到时候可用百骑。”
“依下官看来,左武卫身为大唐主力,终究要以正面战场交锋为主。”
站在秦琼身后的宋耀脸色骤然大暗。
这位校尉昨日还跟麾下弟兄拍着胸脯保证,定能请高阳县伯传下百骑的练兵法门。
此刻听温禾这番话,只当是彻底被拒绝了。
秦琼却毫不在意,反而朗声笑了起来。
他走上前拍了拍温禾的肩膀。
“阿耶有阿娘有,不如自己有!老夫早把这想法递了奏疏上去,陛下前日召我入宫,已然点了头。”
额,李二居然同意了?
不过想来也不奇怪。
秦琼会特意和自己说这件事情,肯定是先和李世民说过了。
否则以他谨慎的性格,绝对不会擅自做主。
要不然日后定然会有大麻烦。
“况且老夫要的,不全是百骑的炼体之法,训练亦可简化,比如你在百骑推行的‘百人如一人’的协同之术,那法子步兵能用,骑兵更能用!”
话音刚落,校场东侧突然传来一阵震天的马蹄声。
一队骑兵正奉命进行冲锋演练,黑色的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铁蹄踏过之处扬起漫天沙尘,虽是气势磅礴,却隐约能看出队列中有些许散乱。
前排几名骑手的马速稍快,险些撞在一起。
秦琼指着那队骑兵,语气陡然变得豪壮。
“老夫前日与代国公在兵部议事,聊起天下兵马形制,他曾说,若大唐所有兵马都能做到整齐划一、临危不乱。”
“再搭配你造的神臂弩、热气球,辅以手雷、投石车,以千钧之势压向敌阵,当可无敌于天下!”
无敌天下有些夸张了。
不过好像也差不多。
但让温禾更吃惊的是秦琼的想法。
这哪里是古人的战场构想,分明是简化版的步坦炮空联合作战啊!
热气球空中侦察加高空打击。
神臂弩与投石车构成远程火力覆盖。
后期加上火炮的话,大唐完全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了。
最后骑兵发起冲锋,步兵随后。
巷战用手雷和神臂弩。
这不就是后世的合成旅吗?!
他看着秦琼,忽然生出一种荒谬的错觉。
到底谁才是从后世穿来的?
古人的战略眼光,竟能超前到如此地步?
反正温禾觉得,如果不是秦琼这么和他解释,他压根想不到这些。
“另外,陛下已决计改革骑兵操练之法,要融合北魏拓跋焘破柔然时的铁骑横冲之术。”
秦琼说着,忽然顿住脚步,转过身定定地看着温禾,笑道。
“你可知晓,当年武牢关之战,陛下是如何以少胜多,击溃窦建德十万大军的?”
温禾老老实实地摇了摇头。
他以前看的资料里面,就只有“武德四年,秦王世民于武牢关大破窦建德,擒之,继而迫降王世充,一战擒两王”的记载。
对于具体的战术部署,他没有仔细的研究。
李义府在一旁也竖起了耳朵,他虽饱读诗书,却对沙场战事知之甚少,蒋立更是屏住了呼吸。
这些开国旧事,也只有秦琼这般亲历者才说得清楚。
秦琼眼中泛起几分追忆的神色,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他缓缓开口,说道。
“那年窦建德亲率十万大军驰援洛阳,营寨连亘数十里,旌旗遮天蔽日,陛下亲率玄甲军三千为先锋,屯于武牢关拒之。”
“决战那日,陛下令玄甲军重装骑兵为核心,列成横队如墙而进,又令程知节、尉迟敬德各率轻骑千余,护持两翼。”
“待窦建德大军列阵未成,陛下亲擂战鼓,玄甲军如惊雷般冲锋,直捣中军大营,轻骑两翼包抄,十万大军瞬间溃不成军,窦建德本人也被生擒于阵中。”
李义府和蒋立都听的入神
可温禾却觉得秦琼看似在说往事,实际上,却是在告诉他一些别的事情。
“战阵?!”温禾惊呼一声。
秦琼闻言,笑而不语的看向他。
这战术……
温禾忽然想到一种西方的战术。
墙式队形。
被西方吹的神乎其神的一种骑兵战术,让十八世纪的普鲁士几乎横扫整个欧罗巴。
然而一向傲慢无比的西方人,只怕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东方六世纪到七世纪,早早就已经有这样的战术了。
甚至后来到了明朝时,这样的骑兵战术还配合火器在战场上使用。
只是可惜某个觉得自己骑射天下无敌的朝代,将这样的战术废除了。
而且大唐的骑兵横阵比起墙式队形,更加灵活。
不过二者有个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纪律性。
看着温禾在沉吟,秦琼没有打扰他。
“此法可行。”
温禾沉吟半晌,终于点头,随即又皱起眉头。
“只是距离秋收仅剩数月,重新操练新战术,时间怕是来不及啊。”
秦琼闻言朗声大笑,笑声在空旷的校场上回荡。
“你当陛下这些年是白养着骑兵的?”
“自武德九年开始,陛下便格外注重骑兵操练,会州之战大破颉利后,更是从各地选拔精壮充实骑兵队伍。”
“如今左武卫、右武卫的骑兵,早就是弓马娴熟的精兵,只不过缺的就是你那套‘令行禁止、百人如一’的协同之术!”
温禾这才彻底明白过来,有些哭笑不得。
难怪李靖特意让他来巡视左武卫和右武卫。
这两卫本就是大唐的王牌主力,每逢大战必为先锋,去年左武卫攻打伪梁,缴获了数千匹西域良马,骑兵实力更是远超其他诸卫。
李世民任命他为左武卫行军长史,哪里是什么闲职。
分明是早就算计好让他来操练骑兵!
让他来训练队列,是为了锦上添花,让大唐的骑兵战术能够再有突破。
不过这事也怪他
谁让他给李世民画了一个触不可及的大饼。
让李世民无时无刻都在觉得,大唐的兵马还不够强。
那张世界地图,如今还放在李世民的书房内。
可他却不敢拿出来看。
有时候目标太大了,反而会让人感觉到颓废。
秦琼不置可否地挑了挑眉,语气陡然变得郑重。
“明日老夫随你去右武卫见程知节,从今日起,直到秋收之前,左武卫、右武卫的所有骑兵,由你统一操练,老夫与程知节为你坐镇压阵。”
“所有?!”
温禾惊得提高了声音。
倒不是因为秦琼说全权给他,而是所有二字。
大唐推行府兵制,兵士平日耕种,农闲时才集中训练。
即便是骑兵,也只有核心骨干常驻军营,其余人都散在各地农庄。
只有战时才会全员集结。
要将两卫骑兵悉数召回操练,这动静可不是一般的大。
秦琼看出了他的疑惑,笑着解释。
“春耕已经结束,兵士们正好能安心操练。”
“陛下特意下了旨意,操练期间军饷按战时标准发放,还额外给每人每月两斗粟米。”
温禾不禁感慨。
李世民在治军上向来舍得投入,军饷从不克扣拖欠,逢年过节还有赏赐,这才是大唐军队战斗力强盛的根本。
一直到了李治时期,军饷便开始打折发放,到了武则天掌权时,更是变本加厉,操练时不仅没有军饷,连干粮都要兵士自备。
老子给你卖命,到头来却连饭都吃不饱,谁还肯用心?
军队自然战斗力一落千丈。
直到李隆基登基后整顿军务,才勉强恢复几分元气。
“怎么,你不愿意?”
秦琼见他迟迟不表态,不禁疑惑。
这可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美差,既能执掌两卫骑兵操练,又能竖立威望。
对日后仕途的助力不可估量,温禾为何反而犹豫不决?
“翼国公,非是我不愿意,实在是底气不足啊。”
温禾苦着脸拱手,语气里满是无奈。
“下官今年刚满十二,虽有会州之战的战功,但具体怎么回事您也知道。”
那一战,情商高的话来说,他领先李靖半个身位。
情商低的话就是,李靖带着他混战功去了。
温禾苦着脸,继续说道。
“我那算不得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功劳,之前在百骑的那些功绩,也都是查案缉凶的杂事,与沙场征战毫不相干。”
“军中人最是敬重战功,那些骑兵校尉、旅帅,个个都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我一个毛头小子,怕是镇不住他们啊。”
他这话倒是实情。
百骑之所以服他,一来是他一手组建的,二来是百骑的福利都他争取来的。
温禾带着他们立了几次功劳。
可左武卫、右武卫的骑兵不同,这些人大多是开国老兵。
跟着秦琼、程知节打过天下,眼高于顶,哪里会轻易服一个年轻后辈。
秦琼闻言却朗声笑了起来,上前轻轻的拍了拍温禾的肩膀。
“放心!老夫与义贞给你压阵,谁敢不服?”
“再说了,你的本事老夫看在眼里,不说别的,单单武德九年那一会军饷贪墨案,便有不少人记得你的恩!”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温禾再无推脱的理由,只能硬着头皮应下。
“既然翼国公信任,下官便尽力一试,若有差池,还望国公多多指点。”
秦琼见他应允,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刚要再说些什么,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挑眉问道。
“对了,听说段志玄那小子送了你一柄马槊?”
“啊,确有此事。”
怎么段志玄送他马槊的事情,这么快就传开了嘛?
李世民知道也就罢了,连秦琼都知道了。
等等!
温禾突然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秦琼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说道。
“陛下前日召老夫入宫议事,特意提了一句,说你虽挂着行军长史的职衔,却连马槊都耍不熟练,传出去丢左武卫的脸面。”
“他近日事务繁忙,便委托老夫亲自教你,明日去右武卫,再让程知节给你当当陪练。”
温禾听得嘴角抽搐,心里把李世民腹诽了千百遍。
他就知道,这件事情,一定是李世民搞出来了。
之前李世民让他每日入宫,教授李承乾之余,和他操练马槊。
好在最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李世民没时间搭理他。
他还以为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李世民竟然还留了一手。
“怎么,不乐意?”
秦琼见他脸色古怪,故意逗他。
“老夫当年跟着陛下打天下,马槊术连尉迟敬德都要让某三分,多少人求着老夫教都没机会呢。”
“不敢不敢,能得国公指点,是下官的福气。”
温禾连忙拱手,心中不解。
秦琼最擅长的不是双锏吗?
这念头刚冒出来,温禾便忍不住问了出来。
“翼国公,传闻您当年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连败十八路反王的大将,这话可是真的?”
秦琼闻言一愣,低头看着温禾满脸好奇的模样,先是愕然。
“这是何人给老夫编排的?老夫何时有过这般威名?”
他也是要脸了。
若是这番话被以前那些老家伙听了去。
还不笑话他吹嘘不要脸?!
“哦,是晚辈道听途说的。”
温禾连忙打圆场。
“听一个叫褚人获的书生说的,他写了本话本,里面把您写得神乎其神,不过晚辈觉得,他把您写弱了,您的本事可比书里厉害多了。”
他这话倒是真心,《隋唐演义》里把秦琼的武力值排得靠后。
却不知历史上的秦琼才是真正的猛将,连尉迟敬德都曾是他的手下败将。
“对了,当年您擒吴国公是真的吧?”温禾眨巴着眼睛。
秦琼捋着美髯,轻咳了两声,带着几分得意的说道。
“自然,敬德当年途经美良川,某与已故郧国公前后截击,敬德阵脚大乱想要冲阵,被某挑下了马。”
他说这段故事的时候,神采奕奕的。
其中是否有虚构的部分,温禾就不知道了。
但看尉迟恭对秦琼的态度,他被俘虏这件事情,八成是真的。
“对了,你刚才说的那个说话。”
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凑到温禾身边压低声音。
“是如何描述老夫的?正好今日得闲,一会到中军大帐,你给老夫好好说说。”
“啊,这……”
温禾顿时僵在原地,恨不得抽自己一个嘴巴。
温禾不由得想拍一下自己的嘴。
明明这两年这嘴应该改了不少,怎么的又口滑了。
他本想拒绝的,可惜秦琼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
“正所谓:繁华消歇似轻云,不朽还须建大勋。
壮略欲扶天日坠,雄心岂入弩骀群……”
“隋末演义?”
翌日,长安立政殿内,李世民正翻看着传来的消息。
“朕让他去操练骑兵,他倒好,跑去给秦琼讲起说话来了!”
李世民冷哼一声。
李世民可记得,当初温禾还在他面前提过。
不过他问起如何描写玄武门之时,那竖子当即就改口了。
哦,不对,当时温禾说的是隋唐演义。
所以他这是直接干脆剔除掉大唐的内容了?
“陛下息怒。”
站在一旁的高月连忙躬身行礼,小心翼翼地劝道。
“高阳县伯初到左武卫,与翼国公拉近关系,也好方便后续操练骑兵,想来并非有意懈怠公务。”
李世民脸色稍缓,随即沉声道。
“传朕口谕,让温禾即刻停止讲说,此书多为虚构杜撰,恐误导将士,不得外传!若他再敢懈怠,朕定不轻饶!”
“喏。”
高月连忙应下,捧着圣旨快步出宫,直奔右武卫而去。
此时的右武卫校场旁,温禾正被程知节缠得没办法。
一脸无奈地站在那里,秦琼则坐在一旁的石凳上,端着茶碗笑得看热闹。
“嘉颖啊,你就再给某讲一段呗,就讲那杨林摆一字长蛇阵的事,秦二兄说当年根本没这阵,某倒要听听那书生是怎么编的。”
程知节搓着手,满脸期待。
他昨日听温禾讲了一段秦琼“卖马当锏”的故事,笑得前仰后合。
今日一早便拉着温禾不肯放手。
“宿国公,真不能再讲了,要是被陛下知道了,我可要吃不了兜着走。”
温禾连连摆手,他昨日一时兴起讲了段故事,没想到程知节听上了瘾,今早特意在营门口堵他。
正拉扯间,高月的身影出现在营门口,高声道。
“陛下口谕,宣高阳县伯温禾接旨!”
温禾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妙,连忙整理官袍上前接旨。
当听到高月传达李世民的口谕后,他偷偷瞥了一眼程知节,见这位国公爷瞪圆了眼睛,满脸的不乐意,不由得暗自苦笑。
“陛下不让说啊?”
程知节等高月宣完旨,当即嚷嚷起来。
“宿国公,陛下是说,不得传出。”高月干笑着解释道。
程知节这个混不吝,不会要犯浑吧。
不过程知节倒是没有纠缠,而是笑道。
“也对,那个书生写的乱七八糟的,就该禁止了才是,陛下圣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