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短暂归途(1/2)
四月十日清晨,和林城外的草原上,天刚蒙蒙亮,空气里还带着青草的湿气。朱昭熙的车队旁,挤满了自发前来送行的牧民。
没有复杂的仪式,大家只是默默地站着,手里捧着自家做的奶豆腐、新剪的羊毛,还有人牵着刚打理好的牛羊 —— 这些都是牧民们最珍视的东西,想让她带在路上。
刘安挤到车前,双手紧紧握住朱昭熙的手,声音有些发颤:“朱同志,您可一定要早点回来。我们还等着听您讲虞国的新鲜事,等着您看我们今年合作社的好收成呢。去年咱们种的苜蓿长得好,今年打算再扩种两百亩,到时候您回来,就能看到成片的绿草地了。”
朱昭熙拍了拍他的手背,语气平和却坚定:“放心,等草原上水草最丰美的时候,我就回来了。你们把合作社的事办好,把饲草种好,把牛羊养壮,让牧民们的口袋再鼓一点,就是对我最大的盼头。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和朱见明、刘志远商量,别自己扛着。”
刘安连连点头,旁边几个牧民也凑过来,七嘴八舌地说着话。有的说要把今年新收的羊毛留最好的一批等着她回来,有的说要教她新的奶豆腐做法。朱昭熙耐心听着,一一应下,直到车队要出发,才上车。
车队缓缓启动,朱昭熙从车窗探出头,朝着人群挥手。后视镜里,牧民们的身影渐渐变小,却始终站在原地,直到再也看不见。
她靠在座椅上,想起刚到虞元国的时候 —— 那时候草原上很多地方还是沙化的土地,一阵风过就扬起漫天黄沙;牧民们住的是漏风的毡房,冬天冷得睡不着;孩子没学上,只能跟着大人放牛羊;生病只能靠老牧民的偏方,不少人因为耽误治疗落下病根。
这些年,学堂建起来了,偏远部落的孩子也能背着书包上学;医院盖起来了,每个牧区都有医疗点,常见病不用再跑远路;合作社办起来了,牧民们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销售产品,收入比以前翻了番;工厂也建起来了,能自己造农机、加工农产品。
变化就像草原上的草,不知不觉间已经铺满了大地,连她自己都没想到,能有这么快的进展。
随行的秘书把一份整理好的边境地区情况报告递过来:“朱同志,这是昨天刚汇总的,关于边境牧民对明国‘贸易中转站’的看法。
有几个部落的牧民觉得,要是中转站真能带来更多买卖渠道,或许是件好事,尤其是去年冬天羊毛价格有点波动,大家对销路还是有点担心,想多一个保障。”
朱昭熙接过报告,仔细翻看着。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部落的反馈,有的牧民还写下了自己的顾虑。她知道,牧民们想多赚钱、求稳是实情,但明国的心思没那么简单。
她对秘书说:“你安排一下,沿途经过的边境部落,我们每到一个,就和当地干部、合作社骨干开个短会。
不用搞形式,就找个牧民的家里或者合作社的办公室,把明国搞中转站的真实目的讲清楚,不能让大家被表面的‘商机’迷惑。
咱们的羊毛质量好,现在已经和虞国、还有周边几个友好地区签了长期收购合同,价格稳,还能先预付一部分定金,这比靠明国靠谱多了。”
秘书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联系沿途部落的干部,安排会议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