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永恒回响:时空故事的延续与传承(1/2)
夕阳的余晖为钟楼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江浅站在钟楼广场的 “时空故事墙” 前,指尖轻轻拂过墙上镌刻的文字 —— 从 1913 从第一台简易时空能量灌溉设备的诞生,到 1967 年全球时空科技成果展的举办,再到未来时空发展规划的发布,每一段文字、每一幅浮雕,都记录着各时空人们携手探索时空的珍贵瞬间。“这些故事,不是终点,而是让更多人续写新篇的起点。” 江浅轻声说道,身后传来孩子们清脆的笑声,他们正围着时空科技讲解员,听着过去的探索故事,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向往。
广场上,一场 “时空故事分享会” 正在举行。1913 年的王铁柱,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他坐在轮椅上,手里捧着当年兴趣小组使用过的铜线圈,向围坐的孩子们讲述往事:“当年我们在柴房里做实验,连蜡烛都舍不得多烧,可就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硬是做出了能转的叶轮。现在的你们有这么好的条件,更要多动脑、多尝试,说不定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时空发明,就出自你们手中!”
12 岁的小宇睁大眼睛,指着王铁柱手中的铜线圈问道:“爷爷,您当年真的相信,普通的铜线圈能捕捉到时空能量吗?要是实验一直失败,您会放弃吗?” 王铁柱笑着摇头:“一开始也没把握,但沈先生告诉我们,探索就像种地,只要肯浇水、肯施肥,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就算这次失败了,下次换个方法再试,总有成功的时候。” 小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悄悄把 “不放弃” 三个字记在了笔记本上。
分享会的另一角,1967 年的张敏正展示她团队最新研发的 “时空教育胶囊”—— 一个巴掌大的透明胶囊,内置微型时空投影设备,放入水中就能投射出不同时空的教学场景。“这个胶囊里存储了从东晋钟楼建造到未来太空探索的 1000 多个时空故事,孩子们通过它,能‘走进’故事里学习知识。” 张敏一边演示,一边对围拢的家长和老师说,“我们希望用这种有趣的方式,让时空故事代代相传,让更多孩子爱上探索、敢于创新。”
一位家长拿起胶囊,放入水中,随着光影流转,东晋工匠建造钟楼的场景在眼前展开,工匠们的对话清晰可闻。“太神奇了!以前给孩子讲历史,他总觉得枯燥,现在有了这个胶囊,他肯定会主动学习。” 家长兴奋地说,“而且这些故事里藏着的探索精神,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时空故事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器物与讲述中,更融入了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在 1913 年的江南学堂,“时空探索” 已成为必修课。课堂上,老师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 “时空情景模拟”,让学生们化身历史事件的 “见证者”。在 “钟楼建造” 的模拟课上,学生们分组扮演工匠、监工、设计师,亲身体验古代建筑的艰辛与智慧,同时结合时空科技知识,思考如何用现代技术优化建造流程。
“通过模拟,我们不仅知道了钟楼是怎么建成的,还明白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学生莉莉说,“就像当年的工匠们齐心协力建造钟楼一样,现在我们研究时空科技,也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攻克难题。” 老师则补充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时空故事里的精神扎根在孩子们心中,让他们明白,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前人的探索与后人的传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