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时砂遗楼 > 第964章 时空科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

第964章 时空科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1/2)

目录

初夏的亚马逊雨林,本该是绿意盎然、鸟鸣阵阵的景象,可在时空能量开采区周边,却出现了一片反常的枯黄 —— 树木叶片失去光泽,地面植被枯萎,甚至连常见的猴子、鸟类也难觅踪迹。江浅站在这片枯黄区域的边缘,手中拿着生态监测仪,屏幕上显示该区域的地磁强度比周边低 15%,地表温度也高出 2c。“时空能量的无序开采,正在悄悄改变这里的生态环境。” 她眉头紧锁,转头对身旁的环保专家周教授说,“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这片雨林的生态平衡可能会彻底崩塌。”

周教授是全球知名的生态保护专家,长期致力于科技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研究。他蹲下身,捡起一片枯萎的树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从叶片细胞结构来看,地磁异常干扰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细胞活性下降;而温度升高则加速了土壤水分蒸发,让植被陷入缺水困境。更严重的是,这种环境变化会影响生物链 —— 昆虫数量减少,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就会失去食物来源,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

事实上,亚马逊雨林的情况并非个例。随着时空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多个时空能量开采区都出现了类似的生态问题:北极苔原地区,因能量开采导致冻土融化速度加快,威胁到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澳大利亚草原,地磁异常导致蜜蜂导航能力下降,影响植物授粉,草原植被覆盖率逐年降低。这些问题引起了江浅和科研团队的高度重视,他们立即联合全球环保组织,成立 “时空科技生态保护专项小组”,从研发环保型科技产品、加强生态监测修复、保护珍稀物种三个方面,制定全方位的保护措施。

专项小组的首要任务,是研发环保型时空科技产品,从源头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 1967 年的时空科技研发中心,材料专家刘老带领团队,正在对传统的时空能量开采设备进行改造。“传统设备在能量提取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地磁干扰波,这是导致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 刘老指着设备中的核心部件 —— 能量提取线圈,“我们计划用‘低磁干扰复合材料’替换传统的金属线圈,这种材料能在保证能量提取效率的同时,将地磁干扰波强度降低 80% 以上。”

为了验证新材料的效果,团队在实验室搭建了模拟生态环境 —— 一个包含植物、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的微型生态系统。当使用传统设备进行能量提取时,系统内地磁异常明显,植物生长速度减缓,昆虫活动频率降低;而换上新型低磁干扰设备后,地磁数据恢复正常,生态系统的各项指标也逐渐稳定。“效果比预期的更好!” 刘老兴奋地说,“我们还在设备中加入了‘生态环境监测模块’,实时监测开采区的地磁、温度、湿度等数据,一旦超过安全阈值,设备会自动降低能量提取功率,甚至暂停开采。”

新型环保设备的试点应用很快在亚马逊雨林展开。三个月后,江浅和周教授再次来到之前的枯黄区域,惊喜地发现,地面上已经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几只小鸟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生态监测仪显示,该区域的地磁强度和地表温度已基本恢复正常,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所提升。“这证明环保型设备能有效缓解时空科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周教授欣慰地说,“我们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这种设备推广到全球所有时空能量开采区,从源头遏制生态问题的恶化。”

在研发环保产品的同时,专项小组还构建了 “全球时空生态监测网络”,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实时化监测。该网络由分布在全球 2000 余个关键生态区域的监测站组成,每个监测站都配备了地磁传感器、温度湿度检测仪、生物活动记录仪等设备,能实时采集生态环境数据,并通过时空通讯技术传输到中央数据库。

在北极苔原的监测站,科研人员李明正通过远程控制系统,观察北极熊的活动轨迹。“这个监测站配备了红外摄像头和 GpS 定位装置,能清晰记录北极熊的觅食、繁殖等行为。” 李明指着屏幕上的北极熊影像,“我们发现,自从附近的时空能量开采区换上环保设备后,北极熊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觅食频率也有所增加,这说明它们的生存环境正在改善。”

监测网络不仅能实时监控生态环境变化,还能提前预警潜在风险。一次,系统监测到澳大利亚草原某区域的蜜蜂活动频率突然下降,结合当地的时空能量开采数据,专项小组判断是开采设备出现故障,导致地磁干扰增强。他们立即通知当地维护人员,及时修复设备,避免了蜜蜂数量的进一步减少。“监测网络就像生态环境的‘千里眼’,能让我们在问题萌芽阶段就及时介入,将损失降到最低。” 江浅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