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章 时空科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2/2)
对于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专项小组则利用时空科技的优势,开展针对性的修复工作。在亚马逊雨林的受损区域,团队引入了 “时空能量生态修复技术”—— 通过特制的修复装置,向土壤中释放温和的时空能量波,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加速养分循环;同时,利用时空科技培育抗逆性更强的植物品种,提高植被的存活率。
“这种修复装置能模拟自然状态下的时空能量流动,帮助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自我调节能力。” 负责修复技术研发的李工介绍道,“我们还在装置中加入了‘生物诱导模块’,能释放吸引昆虫、鸟类的信号,帮助恢复生物多样性。” 经过半年的修复,亚马逊雨林受损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从 30% 提升到 70%,昆虫和鸟类的种类也增加了 40 余种,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活力。
珍稀物种的保护,是生态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专项小组与全球动物园、植物园合作,利用时空科技建立 “珍稀物种时空基因库”,收录了大熊猫、金丝猴、红豆杉等 500 余种珍稀物种的基因信息。“这些基因信息不仅能用于物种的人工繁育,还能在物种面临灭绝风险时,通过时空科技回溯其历史生存环境,为制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周教授解释道。
在中国四川的大熊猫保护基地,科研人员利用时空科技,模拟了大熊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环境,发现气候变化和栖息地破坏是导致大熊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基于这一发现,保护基地扩大了大熊猫的栖息地范围,建立了人工气候调节系统,模拟大熊猫适宜的生存温度和湿度。“现在,基地的大熊猫数量已经从原来的 20 只增加到 35 只,幼崽的存活率也达到了 90% 以上。” 基地负责人兴奋地说,“时空科技为珍稀物种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专项小组还开展了 “时空科技生态保护公益行动”——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公众 “沉浸式” 体验受损生态环境的现状,了解时空科技对生态的影响及保护措施;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招募生态保护志愿者,组织他们参与生态监测、植被种植等公益活动。
在一次公益活动中,1913 年的村民王老汉带着孙子,通过 VR 设备 “走进” 了亚马逊雨林。当看到原本翠绿的雨林变成枯黄一片时,小孙子忍不住问道:“爷爷,雨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呀?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王老汉摸了摸孙子的头,认真地说:“这是因为人们开采能量时没有保护好环境。不过现在有很多人在努力修复雨林,我们也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节约资源、爱护花草,为保护生态环境出一份力。”
经过两年的努力,时空科技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全球受损生态区域的修复率达到 65%,珍稀物种的数量也逐渐回升。在 “全球时空科技与生态保护峰会” 上,江浅向各国代表展示了生态保护的成果:“时空科技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们要始终牢记,科技是为了让人类与自然更好地共生,而不是破坏这种平衡。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时空科技与生态保护的融合,让科技为地球的绿色未来保驾护航。”
峰会结束后,江浅再次来到亚马逊雨林。此时的雨林,早已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 高大的树木枝叶繁茂,鸟儿在林间穿梭,猴子在树枝上嬉戏,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她站在一棵新栽的树苗前,轻轻抚摸着嫩绿的枝叶,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时空科技与生态保护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一定能实现科技进步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让地球家园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