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时砂遗楼 > 第963章 时空守护团队的持续使命与发展

第963章 时空守护团队的持续使命与发展(1/2)

目录

清晨六点,位于钟楼监测中心地下三层的时空守护团队指挥室,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巨大的弧形显示屏上,全球时空能量场的实时监测图谱正缓缓流动,淡蓝色的光点代表正常区域,偶尔闪烁的黄色光点则提示轻微能量波动,而红色光点一旦出现,便意味着需要紧急处置。江浅穿着深蓝色的团队制服,站在显示屏前,手指轻轻滑动,放大了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区域的监测画面 —— 那里刚出现一处微弱的能量异常波动,值班队员正在快速调取数据进行分析。

“队长,亚马逊雨林的异常波动已初步判断为自然时空能量潮汐,预计两小时后会自行消退,无需启动应急方案。” 年轻队员林晓雨转过身,向江浅汇报,她的眼神明亮,语气中带着刚加入团队时的青涩,却又透着专业的严谨。林晓雨是去年从 1967 年时空科技研究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主攻时空能量监测与分析,凭借出色的算法优化能力,刚入职三个月就成为了值班小组的核心成员。

江浅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显示屏角落的 “时空监测智能系统 V3.0” 标识上。这套系统是团队去年联合全球 20 余个科研机构升级完成的,相比之前的版本,新增了 “AI 智能预判模块” 和 “跨时空数据联动功能”。“晓雨,你之前优化的能量波动预判算法,在这次自然潮汐的识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系统默认算法提前了 15 分钟识别出异常性质。” 江浅笑着说,“接下来可以尝试将算法应用到更多复杂场景,比如工业开采区的能量异常识别,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预判准确率。”

林晓雨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谢谢队长!我已经在做相关测试了,计划结合不同区域的工业生产数据,建立针对性的预判模型,争取能将人为干预导致的能量异常识别时间缩短到 5 分钟以内。”

时空守护团队的使命,远不止实时监测那么简单。在指挥室隔壁的 “应急处置中心”,队员们正进行月度应急演练 —— 模拟某时空能量开采区因设备故障引发能量场失衡,需要快速调配附近的 “时空能量平衡装置” 进行修复。演练现场,队员们戴着 AR 眼镜,眼前的虚拟场景与真实设备无缝融合,他们需要在 30 分钟内完成故障定位、设备调度、现场修复等一系列操作。

“各小组注意,开采区能量场失衡范围正在扩大,已波及周边 5 平方公里农田,立即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演练总指挥、团队资深队员赵磊的声音通过通讯系统传到每个队员耳中。赵磊从团队成立初期就加入,参与过数十次真实的时空异常处置,经验丰富。他看着监控画面中年轻队员们的操作,不时给出指导:“修复小组注意,平衡装置的能量输出要循序渐进,避免因能量骤增导致二次失衡;数据小组要实时跟踪土壤能量变化,为修复参数调整提供依据。”

年轻队员王浩负责设备调度,他手指在虚拟操作面板上快速滑动,精准定位到距离开采区最近的 3 台平衡装置,并向对应的值守点发出调度指令。“报告总指挥,3 台平衡装置已出发,预计 15 分钟后抵达现场!” 王浩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却毫不慌乱。演练结束后,赵磊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错,这次调度比上次快了 2 分钟,继续保持。记住,在真实处置中,每一秒都可能影响最终的修复效果,必须做到精准、快速。”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空守护团队的装备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在团队的 “装备研发实验室”,最新款的 “时空异常探测仪” 正在进行最后测试。这款探测仪比上一代体积缩小了 40%,重量减轻到 1.2 公斤,却能探测到半径 10 公里范围内的时空能量细微变化,还能与全球时空监测智能系统实时联网,同步传输数据。

“这款探测仪采用了 1967 年最新研发的‘纳米级时空传感器’,灵敏度提升了 3 倍。” 负责装备研发的队员陈铭向江浅介绍,“我们还在探测仪中加入了‘多模式通讯模块’,即使在信号薄弱的偏远地区,也能通过时空能量波进行数据传输,确保处置人员与指挥室的通讯畅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