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民众对科技成果的反响与参与(1/2)
时空科技成果展的热潮,如同涟漪般扩散到各个时空,普通民众从最初的好奇观望,逐渐转变为主动了解、积极参与,用最朴素的期待与热情,为时空科技的未来注入了鲜活的动力。江浅在展览闭幕后的调研中发现,不同时空的民众虽生活背景各异,但对时空科技改善生活、创造未来的渴望却高度一致,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也成为团队优化技术、推广成果的重要依据。
1913 年的华北村庄,曾因信息闭塞,许多村民对 “时空科技” 一词感到陌生。成果展闭幕后,沈先生带着展览的影像资料和小型时空科技模型回到村里,在学堂的院子里举办了一场 “迷你成果展”。当黑白影像中出现新型时空能量灌溉设备为城市供电、时空旅行模拟设备带观众 “穿越” 历史的画面时,村民们围坐在银幕前,眼睛里满是震撼与好奇。
“沈先生,那能浇地的机器,真能用到俺们村里来?” 村民王老汉攥着旱烟袋,凑到沈先生身边问道。他种了一辈子田,最盼着能有省力的灌溉办法,影像里那台不用挑水、不用拉牛的灌溉设备,让他心里泛起了嘀咕。沈先生笑着拿出迷你灌溉模型,演示如何通过能量驱动喷头洒水:“王大爷,这设备在展览上已经试过了,能根据土壤干湿自动浇水,一亩地半小时就能浇完,比咱们人工快十倍还多。只要大家愿意,明年春耕前,咱们就能在村里试点安装。”
王老汉听完,激动得直拍大腿:“那可太好了!俺家那三亩小麦,每年浇水都得请人帮忙,要是有这机器,俺一个人就能搞定,还能多照看家里的老婆子。” 周围的村民也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询问:“这机器贵不贵?”“会不会很难操作?”“除了浇地,还能用来干啥?” 沈先生耐心地一一解答,还把村民们的疑问记在本子上,承诺会反馈给科研团队,定制适合农村的简易版本。
没过多久,村里就成立了 “时空科技互助小组”,王老汉主动担任组长,组织村民学习时空科技基础知识,还推选了 5 名年轻力壮的村民,跟着沈先生去 1967 年的科研基地参观学习。“俺们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学干活快!” 小组里最年轻的李二柱说,“俺要把那灌溉设备的原理学明白,以后村里的设备坏了,俺就能自己修,不用总麻烦城里的专家。”
与 1913 年村民对 “实用科技” 的迫切需求不同,1967 年的年轻人,更渴望成为时空科技发展的 “参与者”。成果展期间,“时空科技人才招募处” 前始终人头攒动,每天都有数十名年轻人前来咨询报名,他们中有刚毕业的学生、有从事传统行业的技术工人,还有对科学充满热情的普通市民。
22 岁的张敏刚从工业学校毕业,原本打算进入一家机械厂工作,参观成果展后,她毅然改变了主意,第一时间报名加入时空科技研发团队。“以前觉得科技离自己很远,直到看到时空能量转换装置能为城市供电、时空监测系统能保护生态,才明白科技能真正改变世界。” 张敏拿着报名表格,眼神坚定地对招募负责人说,“我学过机械设计,希望能参与时空设备的研发,哪怕只是画图纸、做零件,我也愿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