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时砂遗楼 > 第957章 民众对科技成果的反响与参与

第957章 民众对科技成果的反响与参与(2/2)

目录

和张敏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25 岁的王刚原本是一名汽车修理工,他擅长机械维修与改造,在展会上看到时空旅行模拟设备的内部结构后,主动提出可以优化设备的传动系统,让体验更流畅。“我发现设备的齿轮传动有轻微卡顿,要是换成我设计的缓冲结构,肯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王刚还带来了自己绘制的改造图纸,其专业程度让科研团队眼前一亮,当场决定邀请他加入设备维护小组。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参与时空科技研发,江浅团队还与 1967 年的多所高校合作,开设了 “时空科技实践课程”,邀请科研人员走进校园授课,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实习。在某工业大学的课堂上,李工向学生们展示了微型时空能量芯片的研发过程,当讲到芯片体积从最初的拳头大小缩小到指甲盖大小时,台下的学生们发出阵阵惊叹。“我们欢迎大家带着创意和想法加入我们,” 李工说,“时空科技需要新鲜血液,你们的创新思维,可能就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

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围着李工提问,有人想了解芯片的材料研发,有人关心设备的编程逻辑,还有人提出了 “将时空能量用于航天器动力” 的大胆设想。“我觉得时空能量不仅能在地球上用,还能用于太空探索,” 学生李伟说,“如果能研发出时空能量驱动的火箭,人类就能走得更远。” 这个想法得到了李工的认可,他当场记下李伟的联系方式,邀请他参与相关课题的讨论。

民众的积极参与,不仅为时空科技发展带来了人才与创意,更让科研团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江浅在一次团队会议上说:“民众的期待,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我们研发的每一项技术、每一件产品,都要贴近民众需求,真正解决他们的难题。从 1913 年村民需要的灌溉设备,到 1967 年年轻人渴望的研发机会,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能让我们的科研方向更清晰、更务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民众主动融入时空科技发展的浪潮:1913 年的村庄里,第一批时空能量灌溉设备安装到位,村民们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熟练地操作设备,田埂上回荡着欢快的笑声;1967 年的科研基地里,年轻的技术人员们与资深专家并肩工作,在实验室里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甚至在更远的时空,也有民众通过跨时空交流平台,分享自己对时空科技的想法与建议。

江浅站在钟楼前,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感慨。她知道,时空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少数人的 “独角戏”,而是无数普通人共同参与的 “大合唱”。从村民们期待的眼神,到年轻人坚定的身影,每一份热情、每一次参与,都在为时空科技的未来添砖加瓦。而这份来自民众的力量,也必将推动时空科技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最终实现惠及全人类的美好愿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