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计划(1/2)
时砂研究困境研讨会结束后的第三天,江浅通过时空通讯器召集 1913 年、1938 年、1967 年的核心团队成员,召开 “跨时空时砂研究应对策略会议”。会议厅的主屏幕上,各时空团队代表神情专注,桌上都摆放着前次研讨会的记录文档 —— 经过三天的梳理与思考,每个人都带着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来。
“针对时砂获取难题,我们首先要整合各时空的勘探资源,建立‘跨时空时砂勘探协作网络’。” 江浅率先抛出核心策略,她身后的屏幕上显示出整合后的 “地脉与时空异常区域地图”,上面标注着各时空已发现的时砂分布点及潜在勘探区域,“1913 年的陈砚团队熟悉古代巫葬遗址与钟楼地脉,负责勘探巫葬相关的潜在时砂区域;1938 年的陆峥团队掌握战场遗迹的时空裂缝分布,重点排查裂缝周边的时砂残留;1967 年的苏蔓团队拥有先进的地脉探测设备,负责为各时空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共享地脉能量波动数据,帮助判断时砂可能的形成区域。”
陈砚立刻响应:“我们已整理出《雾灵镇古代巫葬遗址分布图》,标注了 12 处未深入勘探的遗址,下周就组织队员携带简易地脉探测仪(由青铜符牌改造)前往勘探。同时,我们会记录每处遗址的地脉能量参数,实时共享给其他团队,方便对比分析时砂形成的能量条件。” 陆峥也补充道:“我们计划在战场遗迹周边 5 公里范围内,布置 20 个微型地脉监测站,持续捕捉时空能量波动异常,一旦发现符合时刻形成特征的波动,立刻派人现场勘查采集。”
针对时砂人工合成这一长远解决方案,苏蔓团队提出了具体的研究计划:“我们已搭建‘时空能量模拟实验室’,尝试通过调整灵核能量与逆频的配比,模拟时空能量剧烈波动的环境,观察是否能生成时砂特有的‘时空微粒’。目前已进行 3 次实验,虽然尚未成功生成时空微粒,但已记录到 3 种接近目标的微粒形态,下一步会优化能量波动的持续时间与强度参数,争取 3 个月内取得突破。” 江浅点头表示支持:“现代团队会调配一台‘超高精度粒子分析仪’,通过时空传输技术(拆分传输后重组)送到 1967 年,帮助你们更精准地检测实验中生成的微粒形态,加快研究进度。”
在解决不同时空科研条件差异的问题上,“跨时空技术帮扶机制” 很快落地。首先是设备升级:现代团队将 “原子力显微镜” 的核心技术图纸拆解为基础部件图纸,配合 1913 年、1938 年的工业水平进行简化改造,比如将精密电子元件替换为机械传动结构,虽然精度会降低至现代设备的 75%,但已能满足石砂微观结构观察的基础需求。“我们还会派 2 名技术人员前往 1938 年,帮助陆峥团队组装改造后的显微镜,并培训他们使用方法。” 赵工程师介绍道。
对于 1967 年急需的 “超导铌钛合金”,现代团队通过时空贸易渠道(与 1967 年的特殊物资部门合作),每月提供 50 公斤合金,同时共享合金冶炼技术的简化版本,帮助 1967 年逐步实现自主生产。“预计 6 个月后,我们的合金月产量能达到 30 公斤,基本满足增幅装置批量生产的需求。” 苏蔓团队的材料工程师兴奋地说,“有了充足的合金,我们计划每月生产 10 台增幅装置,优先配备给时空异常频发的区域。”
在资源调配方面,团队建立了 “跨时空资源共享平台”,实时更新各时空的物资需求与剩余资源。比如 1913 年的青铜符牌(可用于改造地脉探测仪)剩余较多,可支援给 1938 年;1967 年的生物培养皿(用于石砂细胞实验)产量充足,可共享给现代团队用于医疗实验;现代团队的精密传感器,则可拆分后支援给其他时空,用于优化监测设备。“平台上线一周内,已完成 3 次跨时空资源调配,解决了 1938 年探测仪短缺和 1967 年合金不足的紧急需求。” 小林负责平台维护,她展示着平台的数据统计,“下一步我们会加入资源预约功能,让各团队能提前规划需求,提高调配效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