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时砂遗楼 > 第907章 时砂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第907章 时砂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1/2)

目录

跨时空时砂研究成果分享会的热烈氛围尚未消散,江浅却在会后召集核心团队成员,召开了一场关于 “时砂研究困境” 的内部研讨会。她看着桌上摊开的时砂样本报告,眉头微蹙:“虽然我们在时砂应用上取得了不少突破,但隐藏在成果背后的挑战和风险,同样需要重视。今天我们坦诚交流,把遇到的问题都摆出来,才能找到解决方向。”

首先被提及的,是时砂获取的难题。赵工程师负责石砂采集工作,他拿出一张标注着 “时砂发现地点” 的地图,上面仅有五个微弱的红点:“时砂的分布极其隐秘,目前只在时空裂缝残留区、青铜棺阵周边、古代巫葬遗址等少数区域发现过,且每次采集量都极少。上次在 1938 年战场遗迹采集,我们耗费三天时间,只收集到 200 克时砂,还不够一次大型实验的用量。”

小林补充道:“更棘手的是,时砂的形成条件至今不明。我们分析过采集到的时砂样本,发现其含有独特的‘时空微粒’,这种微粒只能在时空能量剧烈波动后形成,但具体需要怎样的波动强度、持续时间,我们还无法确定,这导致我们无法人工合成时砂,只能依赖自然采集,严重限制了研究进度。”

1913 年的陈砚团队也面临同样的困境。通过时空通讯器,陈砚无奈地说:“我们在钟楼周边的山谷中搜寻了近一个月,只在三处地脉节点附近发现微量时砂,加起来不足 50 克。现在进行棺阵与时砂的协同实验,每次都要精确到克来使用,生怕浪费。” 江浅叹了口气:“时砂的稀缺性,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开展大规模应用研究的最大瓶颈。比如医疗领域,我们原本计划扩大临床试验范围,但时砂供应不足,只能暂时限制在小范围测试。”

紧接着,不同时空科研条件的差异,也成为研究深入的阻碍。苏蔓团队在 1967 年拥有相对先进的生物实验室和能量检测设备,但在时空通讯稳定性和新材料获取上仍有局限:“我们研发的时砂能量增幅装置,需要一种‘超导铌钛合金’来制作线圈,这种材料在 1967 年的产量极低,每次采购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导致装置的批量生产计划一再推迟。”

而 1938 年的陆峥团队,科研条件更为简陋。陆峥站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帐篷里,背景中是用木板拼凑的实验台:“我们目前只能进行简单的时砂能量测试,无法开展分子机制、基因层面的深入研究。比如想分析时砂对神经递质的影响,却没有相应的检测仪器,只能通过动物行为观察来间接推断,数据准确性远不如现代实验室。”

江浅团队虽然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但也面临跨时空资源调配的难题:“现代的一些精密仪器,比如‘原子力显微镜’,无法通过时空穿梭装置运输到 1913 年或 1938 年,导致这些时空的团队无法开展时砂微观结构的研究。我们曾尝试将技术图纸传递过去,帮助他们仿制,但受限于当时的工业水平,仿制出的仪器精度只能达到现代设备的 60%,满足不了高精度实验的需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