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竹海护竿·青禾融翠(2/2)
然而第五天清晨,一场突发的 “竹蝗潮” 打破了平静 —— 黑压压的蝗群从上游飞来,遮天蔽日,刚长成的竹禾幼苗被蝗群包围,部分叶片的竹绒被虫群啃食,失去了驱蝗能力;竹灵杖的绿光在蝗群冲击下愈发微弱,竹灵坛周围的毛竹已开始大面积枯萎。
族老急忙带领族人举行最高规格的 “祭竹大典”,他们围着竹灵坛吟唱古老的祭词,将珍贵的 “竹魂露” 洒在竹灵杖上,却见蝗群非但没有退去,反而更加疯狂地啃食竹枝。“不能只靠竹灵杖!” 青禾突然想起梯田的固梯网与河谷的导水网经验,“阿竹,快组织族人用竹禾秸秆混合韧竹枝,编织‘驱蝗护竹网’,覆盖在毛竹上方,既能挡住蝗群,又能释放竹露液;林墨,用雷光剑激活竹灵杖的深层能量,引导杖脉与竹禾的根系相连,增强驱蝗效果!”
她将星陨碎片贴在竹灵杖上,伴生苗的根系顺着碎片钻入杖脉,绿韵能量与竹灵杖的绿光交织成道巨大的翠绿色光网,将整个竹海笼罩其中。当光网与护竹网同时起效时,奇迹发生了:竹禾的竹绒突然大量分泌汁液,在竹海上方形成层淡绿色的 “驱蝗雾”,蝗群接触到雾气便纷纷坠落;根系向毛竹输送的养分激增,枯萎的毛竹重新抽出嫩绿的新芽;竹灵杖的绿光愈发璀璨,杖脉顺着竹禾的根系在地下形成纵横交错的 “竹脉网络”,原本流失的竹脉土开始重新凝聚。
蝗潮平息后,竹海族的族人纷纷跪在竹灵坛旁,对着竹禾行叩拜大礼。族老捧着根重新焕发生机的竹灵杖走到青禾面前,杖身映出的竹海景象里,竹禾已在竹脉土上连成翠绿色的 “护竹带”:“竹海族愿加入共生计划,” 老人的声音清亮如竹笛,“以后我们会和竹禾一起守护竹海,让所有依赖竹海生存的部族都能远离蝗灾与土流失。”
半月后,秦逸和阿珠沿着竹径来到竹海时,看到的是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竹禾在竹脉土上茁壮成长,叶片的竹绒泛着淡绿光,驱蝗雾在竹海间轻轻飘荡;竹海族人与青禾的弟子们一起收割竹禾秸秆,用其编织新的护竹网;枯萎的毛竹已被新抽的竹芽替代,竹露池重新蓄满清澈的竹露,采露的族人提着竹篓穿梭在竹林间,脸上满是笑容;连之前泛滥的竹蝗,都变成了竹鸡的食物,在竹海间形成了新的生态平衡。
阿珠抱着小雏菊蹲在竹禾旁,花朵的根须轻轻钻入竹脉土,与竹禾的根系交织,金色的花粉落在竹灵杖上,让绿光中透出温暖的春意:“小花说竹禾的竹露液能改良土壤,” 阿珠笑着提起个竹瓶,里面装着淡绿色的汁液,“以后梯田族的梯禾用了这汁液,固土能力会更强,还能驱赶田鼠呢!”
青禾将竹禾种子小心地收入布囊 —— 现在她的 “共生百宝箱” 里,已有荒原沙棘、雾沼清沼禾、高原冻禾、浅滩盐禾、戈壁抗风麦、雪域苔禾、溶洞萤禾、滨海红树禾、内陆盐晶禾、高原冰禾、河谷河禾、梯田梯禾、竹海竹禾,十三颗来自不同地域的种子如同十三颗翠绿的星辰,在布囊中散发着各自的光芒,共同编织成覆盖山林湖海、穿越冰雪竹海的完整共生网络。
回程的竹筏上,伴生苗的叶片终于展现出完整的 “天下共生全景图”—— 竹海的翠绿色脉络与之前的十二种作物纹路完美融合,向上连接着梯田的黄纹(竹禾的竹露液滋养梯禾),向下串联着河谷的青纹(竹海的水源补给河禾),向左衔接雪域的浅青纹(竹禾的抗寒基因反哺苔禾),向右呼应滨海的红纹(竹纤维编织的护林网支援红树禾),天地间的养分、水源、空气在网络中循环流动,形成了真正的 “万物共生闭环”。
秦逸指着光图上流转的翠绿能量:“你看,这才是‘共生’的终极形态,” 他的声音随着竹风轻轻飘荡,“竹海的竹禾滋养梯田,梯田的梯禾稳固河谷,河谷的河禾净化水源,水源又反哺竹海,万物在这张网络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当他们回到绿洲,试验田的 “共生全景闭环图” 已扩展到山林边缘 —— 十三色作物沿着人工修建的 “生态廊道” 生长,竹禾的竹露液顺着廊道流入梯禾田,梯禾的固土能力保护河禾的水源,河禾的清水滋养清沼禾与盐禾,盐禾的排盐净化海水,红树禾的过滤反哺盐湖,盐湖的盐晶禾又为戈壁的抗风麦提供抗盐经验,形成一道没有断点的生态循环链。
青禾站在廊道旁,望着作物间相互滋养的景象忽然明白:共生从不是单一物种的守护,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 “共荣”—— 竹禾驱蝗不仅为了竹海,更为下游的梯田减少虫害;梯禾固土不仅为了自身,更为河谷的水流减少淤沙;每种作物都是生态链上的一环,环环相扣,才能让天下的生机永远延续。而这张跨越山河湖海、穿越冰雪竹海的共生闭环之网,终将像永恒的竹海一样,生生不息,直至岁月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