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丹霞固岩·青禾融赤(1/2)
共生学院的试验田刚完成竹海 “翠禾” 的补种,青禾就被伴生苗的异常红纹惊醒 —— 叶片上 “天下共生循环图” 的竹海绿纹旁,突然浮现出片赤红色的层叠轮廓,纹路间布满细碎的 “岩裂痕”,像极了丹霞荒漠特有的红色岩层,而轮廓边缘的岩裂痕正快速蔓延,露出灰黄色的 “风化土”。
“是丹霞族的‘丹霞符’!” 青禾摸向腰间的布囊,囊底压着的符纸已失去往日的赤红光泽,原本层叠的岩层图案布满裂痕,符纸边角还沾着些细碎的岩屑,“之前丹霞族说过,符纸裂代表岩层风化加速,这岩屑…… 恐怕上游的水土流失已经冲垮了‘护岩带’。”
她快步冲向学院的 “地质观测室”,布囊中的十二颗种子随着奔跑轻轻碰撞,抗风麦与河禾的种子同时亮起微光 —— 前者泛着耐旱的金黄,后者透出固土的青绿,像是在主动适配丹霞的岩土环境。秦雪正对着丹霞地貌模型皱眉,模型上的红色岩层已出现多处坍塌,下游的 “丹霞沟” 已被风化土填满:“刚收到丹霞族的传讯岩简,三个月的暴雨让岩层风化加快,护岩带的丹霞草全枯死了,族里的‘丹霞珠’快撑不住了。”
秦逸的星辰剑悬在模型上方,四色光带投射出丹霞的实景虚影:连绵的丹霞岩层呈现出赤、橙、黄的层叠色彩,却在雨水冲刷下布满深沟,部分岩层已坍塌成碎石堆;几名身着岩纹袍的族人正用红泥修补岩缝,却见刚补好的泥层很快被雨水冲掉,族人们的手背被尖锐的岩片划伤,渗出的血珠与红泥混在一起。
“丹霞荒漠是‘岩 - 土 - 水’的垂直共生系统,既要固岩防风化,又要保土防流失,” 青禾的指尖轻触伴生苗的赤红岩纹,布囊中的抗风麦与河禾种子同时发热,“抗风麦耐旱、河禾固土,再融入丹霞的‘丹霞草’特性,肯定能培育出护岩的作物。而且丹霞族世代守护岩层,必须先尊重他们的‘岩祭’传统,不能随便动岩层结构。”
三日后,传送阵落在丹霞族的聚居地。刚踏出阵门,带着岩屑的热风就扑面而来,青禾催动绿韵能量凝成防护层,伴生苗的赤红纹路瞬间亮起,在周身形成隔绝岩屑的气流。丹霞族的少年阿丹背着装满红泥的竹筐赶来,他的岩纹袍上沾着灰黄色的风化土,手中捧着株枯萎的丹霞草,草叶已失去赤红光泽,变得干硬易断。
“风化越来越严重,” 阿丹的声音带着沙哑,竹筐里的红泥不断往下掉渣,“族里的丹霞珠能量只剩一成,连稳固核心岩层的能力都没了。三个月前的暴雨冲垮了护岩带,现在每下一场雨,就有岩层坍塌,我们快守不住祖辈的‘红石寨’了。”
跟着阿丹走进红石寨,青禾才看清危机的全貌:寨外的护岩带已变成碎石滩,原本覆盖岩层的丹霞草只剩干枯的根茎;核心岩层的 “丹霞柱” 出现数道宽缝,雨水顺着裂缝渗入内部,让岩层变得松软;丹霞珠所在的祭台建在最高的丹霞柱上,珠身泛着微弱的红光,表面还沾着层风化岩粉,轻轻一碰就簌簌掉落。
族老拄着丹霞珠雕琢的拐杖迎上来,杖头的珠体泛着黯淡的红光,表面布满蛛网状的裂痕:“丹霞草能锁住岩层水分、防止风化,丹霞珠能稳固核心岩层,可现在……” 老人望着远处坍塌的岩柱,眼中满是痛心,“我们试过用岩祭唤醒丹霞珠,可每次祭祀只会让珠体更弱,像是在消耗它最后的能量。”
当夜,青禾在丹霞珠祭台旁搭建临岩试验棚。她取出布囊中的抗风麦与河禾种子,将两者杂交后,混入阿丹采集的丹霞草粉末,再浸泡在丹霞珠融化的液体中 —— 借鉴抗风麦的耐旱基因、河禾的固土特性,融入丹霞草的 “固岩防风化” 能力,让新作物既能在岩缝中生长,又能分泌 “凝岩液” 加固岩层,还能通过根系锁住风化土,防止流失。
楚瑶用温火阵在棚外构建 “岩温调节层”,既保持岩层适宜幼苗生长的温度,又不加速岩缝扩张;林墨的雷光剑悬在棚顶,蓝电化作细密的光丝,模拟丹霞地貌的昼夜温差,为种子提供适应岩缝环境的能力;丹霞族的族人则运来特制的 “红石泥”,涂抹在试验棚周围的岩缝上,暂时稳住岩层,为幼苗生长争取时间。
三日后,幼苗破土而出,叶片泛着赤红色的光泽,表面覆盖着层细密的 “岩鳞”—— 这是从丹霞草改良而来的特殊结构,能反射强光、减少水分蒸发,还能分泌凝岩液,将松散的岩屑粘合成稳固的岩层;根系呈 “网状” 深入岩缝,像河禾的根系一样坚韧,能牢牢抓住岩层内部的结构,同时锁住风化土;茎秆中还含有 “抗风化因子”,即使在高温暴晒下,也能保持水分不流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