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向外拓展(2/2)
王昆鹏由衷地对方稷说:“老方,铁柱真是块宝。规程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他这样既能深刻理解规程意图,又能灵活应用于实际、还能不厌其烦帮助同事的人,咱们这套标准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挂在墙上。”
方稷笑着点头,语气中带着骄傲:“是啊,这小子,看着憨,心里亮堂着呢。有他在
除了各地科研单位、保护区陆续送来的种子外,西南种子实验室还有一项更为主动、也更具探索性的核心使命——组织野外考察队,深入那些人迹罕至、生态独特的区域,系统性地搜寻、采集具有潜在价值的野生植物种子,尤其是那些濒危、特有或适应特殊环境的物种。
这就像是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上一道“保险”,确保即使未来某些物种在野外不幸灭绝,我们依然能在种子库中找到它们的“火种”,让生命得以延续。
这天,关于组建首批野外考察队的事情,被正式提上了议程。
在王昆鹏的临时办公室里,他、方稷以及负责种质资源评估的林茂才老先生,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讨论。铁柱照例在一旁负责记录。
王昆鹏摊开一张巨大的西南地区地形图,上面已经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标注了一些初步筛选的潜在区域。
“老方,林老,”他指着地图上几个被圈出的点,语气严肃,“根据现有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数据和历史采集记录,我们初步选定了几个优先区域。滇西北的高黎贡山区域,垂直落差大,物种极其丰富;藏东南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核心地带,环境独特,可能存在未被充分记录的物种;还有川西的部分高山流石滩地带,那里的植物抗逆性可能非常强。”
林茂才扶了扶老花镜,凑近地图仔细看着,眉头微蹙:“昆鹏选的这些地方,从物种价值角度看,确实都是宝库。但是……”他抬起头,脸上带着明显的忧色,“这些地方,无一不是山高谷深,交通极其不便,气候瞬息万变,野外作业的难度和风险都非常大。考察队员不仅要懂植物分类、种子生理,还得有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良好的体能,甚至要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这人选……可得好好掂量。”
方稷默默地点了点头,目光也在地图上那些险峻的地形标识上逡巡。
他深知,寻找种子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他想起多年前在戈壁滩,为了寻找一株特殊的野生麦,所经历的风沙与艰辛。
“风险和机遇并存。”方稷缓缓开口,“正因为这些地方难以抵达,人类活动干扰少,才更可能保存下那些珍贵的、未被发现的遗传资源。每次出去,咱们都得反复确认路线、物资和应急预案。咱们得把困难想得更充分一些。”
王昆鹏表示同意:“是啊,安全必须是第一位。考察队的组建,我的想法是少而精。每个小队配备一名植物分类或生态学专业的科研人员负责技术鉴定,一名熟悉当地情况的向导,至少一名具备野外生存和应急救护能力的保障人员。装备方面,从专业的登山露营装备、卫星通讯设备,到种子临时保存的便携式干燥箱、冷藏盒,都必须配置齐全,并制定严格的行前检查和操作流程。”
他看向林老:“林老,您看,我们第一期,是先集中力量攻克一个区域,比如高黎贡山,积累经验?还是分头行动,提高效率?”
林茂才沉吟道:“稳妥起见,我建议先集中力量。高黎贡山区域足够大,物种梯度明显,足够我们第一期考察了。组建一支精干的队伍进去,摸清路子,总结一套适合我们西南地区的野外采集规范出来,以后再铺开,会更稳妥。”
“我同意林老的看法。”方稷附议,“第一步,不求快,但求稳、求准。把流程跑通,把团队练出来,比盲目追求采集数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