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438章 向外拓展

第438章 向外拓展(1/2)

目录

刘博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了一下情绪,但眼神依旧灼灼:“王总工和方教授他们,坚持要把标准定得这么细,这么严谨,这就是高瞻远瞩!他们看到的不是我们眼前这点录入的麻烦,他们看到的是几十年、上百年后,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和生态研究的需要!我们现在多花一分钟,多记录一个细节,未来就可能为我们的后继者节省无数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帮助他们取得重大的科研突破!”

他拍了拍李工的肩膀,语气缓和下来,但依旧坚定:“所以,工作量再大,也得做!标准再细,也得执行!不仅要执行,我们信息中心还要带头,把校验做得更严格,把流程设计得更顺畅,帮助采集队克服困难。我们要确保,进入我们数据库的每一个字节,都经得起历史和未来的检验!按规程做,没错!这不仅是对项目负责,更是对历史,对未来负责!”

李工听着刘博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脸上的为难神色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点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用力点了点头,眼神变得和刘博一样坚定:“明白了,刘博!是我想岔了!您放心,校验规则我再去强化一遍,确保数据质量!回头我再主动联系一下采集队的同事,看看能不能开发个小工具,帮他们野外记录更便捷些,尽量减少他们的负担!”

“好!这就对了!”刘博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我们一起,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方稷和王昆鹏并肩走在基地明亮而洁净的主走廊里,脚下是防静电地板,两侧是巨大的观察窗,将各个核心工作区的情况一览无余。

透过左手边的观察窗,可以看到种子预处理区内,林茂才老先生正戴着老花镜和无菌手套,亲自监督着几名年轻研究员操作。

他们面前的工作台上,种子按照规程要求,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特制容器里,正在进行严格的“三级清选分级”。一位研究员正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风选机的参数,嘴里还念念有词,似乎是在核对规程上的具体数值。

“看到那个小伙子没有?”方稷用下巴轻轻点了点方向,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欣慰,“刚来时毛手毛脚,现在你看他操作设备那专注劲儿,生怕错了一个步骤。昆鹏,你这套规程,就像给一群刚集结的散兵游勇发下了统一的军规和详尽的阵图,现在整个基地的气势、效率和那种专业范儿,完全不同了。”

王昆鹏没有立刻接话,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整个预处理区,又转向右边信息中心观察窗内——那里,刘博团队的成员们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将每一粒种子的详细信息,按照规程附录里那堪称“苛刻”的标准,录入数据库。

“老方,说实话,”王昆鹏的声音比平时低沉了许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每次看到大家像现在这样,严格按照这套标准流程工作,我仿佛……仿佛都能感觉到,他就站在某个角落里,正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平复翻涌的心绪,“他留下的这些东西,这些看似繁琐、甚至当初觉得有些不近人情的规矩……真的能……能实实在在地造福后人。”

方稷能清晰地感受到身边老友情绪的波动,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伸出手,用力地拍了拍王昆鹏的肩膀。一切的理解、安慰与支持,都尽在这无声的动作之中。

而此时,铁柱的身影正活跃在基地的各个角落,他成了这套规程最坚定、也最接地气的执行者和“巡边员”。

在干燥间外,他拦住了一个正准备把一批刚完成初步干燥的种子直接搬进去的研究助理。

铁柱就是这样,话不多,但眼里有活,心里有尺。他那本规程手册几乎从不离手,对里面的条款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掌纹。他不仅自己严格执行,更乐于帮助其他人理解和落实。

渐渐地,大家都亲切地、带着几分信赖地叫他“铁标准”。因为这个称呼背后,代表着一种对规则的绝对尊重,一种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也代表着大家对他的认可——有“铁标准”在,就意味着规程不会走样,标准不会打折。

王昆鹏和方稷将铁柱的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