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顶格的标准和要求(2/2)
刘博的团队已经在这里连续奋战了十几个小时,每个人眼睛都带着血丝,但精神却高度集中。系统即将完成最后的联调,进入试运行阶段。
刘博站在主控台前,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快速在多个触摸屏之间切换,检查着不同模块的对接情况。他的眼镜片上反射着屏幕上快速滚动的代码。
“李工,”刘博头也不回地喊道,声音在安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再重点核对一下‘种子来源信息’这一块的数据结构和校验规则。”他伸手指向左侧分屏上一个用绿色边框高亮显示的数据库表,“规程附录三,第2.1至2.6条,明确要求,必须包含采集地经纬度,海拔多少米、生境描述,要求结构化下拉选择与自由文本结合,至少包含植被类型、土壤概貌、坡度坡向等关键要素、采集人,关联人员库、采集时间,精确到日子,以及入库前的初步活力检测数据,发芽率、含水量等,需附检测方法和标准。一个字段都不能少,校验规则必须严格,这是为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溯源和深度研究打基础,马虎不得!”
被称为李工的程序员——一个穿着格子衬衫、头发有些蓬乱的年轻工程师——立刻在自己的终端上快速操作起来,鼠标点击声密集如雨点。“明白,刘博!”他一边操作一边回应,语速很快,“数据库字段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创建完毕,前端表单控件和对应的校验逻辑也部署好了。经纬度格式正则校验、海拔范围限制、生境描述的结构化选项…都搞定了。必填验证也加上了,任何一个关键字段为空,表单都无法提交。”
他顿了顿,手指停在鼠标上,转过头,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的神色,压低了点声音:“刘博,这套标准…是不是太细了点儿?尤其是这个生境描述,还要结构化选项加文本补充,采集队那边反馈说,很多偏远地方,判断具体的植被类型和土壤没那么容易,填起来很费时间。还有经纬度要求精确到秒后面五位…这前期数据录入的工作量,可不是一般的大啊。我怕
刘博终于从屏幕上移开视线,转过身,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执着。
“李工,你的顾虑我明白。”刘博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工作量是大,操作是繁琐。但是,你想过没有?”
他走到李工身边,指着屏幕上那些刚刚定义好的、看似冰冷的字段:“我们现在做的,不是在填一个普通的表格。我们是在为每一粒即将进入这座‘种子方舟’的宝贵资源,建立一份跨越时空的‘生命档案’!”
他的语气变得有些激动,带着一种展望未来的热切:“想象一下,几十年后,甚至一百年后!气候可能变了,环境可能变了。那时候的科学家,如果想要研究这批种子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演化,或者想要寻找某种特定抗逆基因的源头,他们靠什么?就靠我们今天记录的这些信息!”
他重重地点了一下屏幕上“采集地经纬度”和“生境描述”那两个字段:“如果到时候,他们只能查到某个模糊的‘云南某山’,或者只有一个笼统的‘山地草甸’,而不知道它具体是在海拔3250米、北坡、蕨类-杜鹃灌丛下的酸性棕壤里采的,那这批种子的研究价值将大打折扣!我们可能就错过了一个揭示生命适应奥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