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386章 农业信用制度

第386章 农业信用制度(1/2)

目录

“唉……没想到,家里边的阻力,一点也不比咱们在这儿小啊。”方稷摇了摇头,弯腰抓起一把红土,在手里捻着,“咱们在这儿,好歹是张白纸上画画,虽然条件艰苦,冲突也多,但至少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的‘势’是顺的,当地人只是拿钱工作。可国内……”

他顿了顿,组织着语言:“国内是几千年的老画卷,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观念。想让一幅已经成型的画作改变底色,甚至局部重画,这难度……确实太大了。” 他想起了自己当年在河南、甘肃推广新品种时的种种艰辛,那种根深蒂固的保守力量,他太熟悉了。

方稷总想着去改变世界,却常常忽略了改变身边最熟悉、也最顽固的传统,需要何等的耐心和智慧。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赵老点头赞同,指着眼前的麦田:“你看我们这儿,虽然也有冲突,但目标相对单纯——提高产量,改善生活。可国内那个‘粮改饲’、休耕养地,涉及的是更深层次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和生态观念更新。要让农民理解并接受‘暂时放弃眼前粮食产出,为了长远地力恢复’这种看似‘亏本’的逻辑,太难了。这比我们教他们怎么用新农机、怎么防病虫害,要难上十倍百倍。”

方稷深有感触:“特别是对于老一辈农民,土地和粮食就是他们的命,是安全感的最根本来源。你让他们把好端端能长粮食的地拿来长草,情感上确实难以接受。这不是靠补贴就能轻易扭转的。” 他想起了阿依莎,为了家庭敢于走出传统,但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外部压力?而国内大多数农民,尚未面临那种极端的生存压力。

“我那个学生问我,遇到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赵老苦笑道,“我回信说,我们这儿的问题和国内看似不同,但根源有相似之处,都是观念之争。如果只是空口说生态种植好,没人会信。种出了高产的小麦,让参与的人拿到了真金白银,这比什么说教都管用。”

方稷眼睛一亮:“实效是最好的说服剂。赵老,或许可以建议您学生,在国内也先搞小范围的、高标准的示范田。不要急于全面铺开,就让那些固执的老农亲眼看看,经过一季苜蓿养地后,下一季的粮食产量和品质是不是真的提高了?算算总的经济账是不是更划算?只有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观念才可能慢慢松动。”

只有利益共享,合作才能长久。

赵老若有所思:“嗯,这是个思路。还有就是得依靠年轻人,村里那些见过世面、接受新事物快的年轻人。就像我们这儿,最终能跟上节奏的,也多是年轻学员。”

两位老专家站在田埂上,就着国内遇到的难题,反而更深入地反思了自身项目的长远之道。他们意识到,无论是在海外拓荒,还是在国内推动转型,核心都是“人”的工作。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更新,但观念的变革,永远需要春风化雨般的浸润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看来,”方稷望着远方开始忙碌的本地学员身影,感慨道,“咱们这两条战线,得互相借鉴,互相打气才行。家里边的问题解决了,咱们这海外粮仓的根基才更稳;咱们这边成功了,或许也能给国内转型提供一些信心和不一样的思路。”

赵老点点头,晨光映在他花白的头发上:“任重而道远啊……走吧,老方,咱们的地里,还有好多活要干呢。”

方稷听着赵老的叙述,心里确实像被投入了一块巨石,久久不能平静。国内试点遇到的困境,看似遥远,实则与他们海外项目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国内的耕地无法有效休养生息、提升地力,那么海外产粮的战略意义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陷入“国内地力衰退,补给困难”的双重压力之中。

他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大脑飞速运转。赵老提到的“先发补助农民怕领不到,后发又出现领了不办事”的悖论,精准地戳中了政策执行中的痛点。

信任和监管,就像天平的两端,难以平衡。完全信任,容易滋生投机;过度监管,又增加成本,还可能引发抵触。必须设计一个巧妙的机制,既能给予初始信任,又能形成有效约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