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耕地轮作休耕”的阻力(1/2)
非洲基地的夜晚,赵老在灯下,戴着老花镜,仔细阅读着一封来自国内的电子邮件。写信的是他曾经带过的一个得意门生,如今在农业部下属的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正参与推动国内“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试点。
信中的内容,却让赵老的眉头越皱越紧,脸上的皱纹也仿佛更深了。
信中写道:
“赵老师:
见信好。许久未给您写信,心中甚是挂念您。听闻您在非洲的项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批小麦喜获丰收,学生由衷为您感到高兴,如果可以真想有机会和老师一起看到这丰收的景象!
学生目前正在华北某省参与耕地轮作休耕的试点工作,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和效果监测。然而,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和困难,进展十分不理想,心中苦闷,特向老师倾诉,也盼老师能指点迷津。
我们选定的试点区域,原本计划推广‘粮改饲’,引导农民在部分肥力消耗过度的耕地上种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养地力。政策也给予了相应的补贴。但当我们近期下去核查时,却发现情况令人沮丧。
大部分农户,只是在田地的边边角角、或者最贫瘠的一小块地上,象征性地种了一点苜蓿。而大片的、核心的土地,依然种的是玉米或小麦!‘补贴照领,庄稼照种’!我们询问原因,农户们要么支支吾吾,要么就直接说:‘不种粮食吃什么?苜蓿能当饭吃吗?’
更让人无奈的是,当我们找到当地的村支书,希望他能协助做做工作时,村支书也是一脸为难,偷偷告诉我们:‘没办法啊!那几户带头这么干的,都是我们村的老户,论起来还是我家远房亲戚…乡里乡亲的,话说重了不行。他们老人观念转不过来,总觉得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说种那草(指苜蓿)是瞎折腾,宁愿少拿点补贴,也要种点口粮自己吃着踏实。’
老师,我们反复宣传休耕养地的长远好处,讲解补贴政策,甚至算经济账给他们听。但效果微乎其微。‘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对于老一辈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让它‘闲着’长草,在情感上和习惯上都难以接受。行政命令在人情社会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看到非洲项目在异国他乡都能成功推进,再对比国内试点遇到的重重阻力,学生深感惭愧也倍感压力。我们拥有更好的技术条件、更完善的政策支持,却在改变观念、推动落实上举步维艰。不知老师在国外,是否有遇到类似的文化或观念冲突?又是如何化解的?恳请老师百忙之中,不吝赐教。
祝您身体康健,项目顺利!
学生:吴建国 敬上”
读完信,赵老久久没有说话。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非洲沉沉的夜色,心中五味杂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