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385章 “耕地轮作休耕”的阻力

第385章 “耕地轮作休耕”的阻力(2/2)

目录

赵老心里知道建国遇到的难题,何尝不是我们整个农业转型的缩影?在非洲,我们面对的是相对空白的土地和迫切的生存需求,且项目属于租地雇佣的关系,反而阻力较小。但在国内…几千年的农耕文化积淀,那种对土地近乎本能的依赖和‘惜土如金’的观念,才是最深层次的堡垒啊…)

他想起了基地附近那些村落里固守传统的男性,想起了阿依莎们走出家门的艰难,想起了那场因观念冲突而导致的麦田破坏…文化与观念的变革,无论是在非洲还是在中国,都是最缓慢、也最艰难的工程。

赵老回到书桌前,开始给吴建国回信。他没有给出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而是分享了自己在非洲的见闻和思考,强调了尊重农民主体性、理解其深层顾虑、以及通过示范效应和利益引导逐步转变观念的重要性。

信中,赵老写道:

“…建国,你所言困境,我深有体会。此非一日之寒,解冻也需徐徐图之。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简单归咎于农民‘落后’。需知,其顾虑源于最朴素的生存智慧…吾等在海外,亦遭遇文化冲突之痛,深感欲速则不达。或可尝试:遴选开明农户,建立小型示范田,让其亲眼见休耕后土地恢复之效、计算种饲草之经济账;发挥村中年轻、有见识者之作用;将补贴与严格验收更紧密挂钩…然,核心仍在于沟通与信任之建立…”

写完信,发送出去。赵老知道,这封信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国内的农业转型之路,注定道阻且长。但至少,他让奋战在一线的学生知道,他并非孤军奋战,类似的挑战遍布四方,而破局的关键,往往在于对“人”的深刻理解与尊重,而非仅仅依靠技术或政策。

他再次望向窗外,非洲的旷野寂静无声,而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乡村,那些关于土地的未来之争,也同样在寂静而深刻地进行着。这两条战线,看似遥远,实则血脉相连。

第二天清晨,非洲高原的阳光穿透薄雾,将基地的板房染上一层暖金色。方稷习惯早起,正在宿舍前的空地上活动筋骨,就看到赵老拿着自己的茶缸子,步履略显沉重地走了过来,眉宇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思索。

“老方,起得这么早。”赵老打了声招呼,声音比平时低沉些。

“赵老,您也早。看您气色,昨晚没休息好?”方稷停下动作,关切地问。

赵老叹了口气,扬了扬手中的平板:“唉,心里有事,睡不踏实。昨天收到国内一个学生的邮件,看了心里堵得慌。”

“哦?国内项目出什么问题了?”方稷立刻警觉起来,现在任何来自国内的消息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两人信步走到田埂边,看着眼前长势良好的第二季麦苗。赵老将吴建国信中的内容,详细地转述给了方稷: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遇阻,农民领了补贴却不按规定种苜蓿,村支书碍于人情无法有效管理,老一辈“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固执观念……

方稷听着,脸上的表情从疑惑逐渐变为凝重,最后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