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捷报传江南(1/2)
赵旉将玄狐裘大氅的金扣系紧,九龙吐珠冠上的东珠在烛火下折射出冷冽的光。
三百禁军已在承天寺山门外列阵完毕,邱羽的佩刀“寒星“在暮色中划出半轮银月,左倾川正用指尖叩击马车的铁轮,那些熔铸了西夏精铁的轮轴上,还留着工匠刻下的中兴二字。
当第一声更鼓穿透太原城的薄雾时,朱漆马车碾过青石板路的脆响,惊醒了檐下筑巢的雨燕。
捷报传至临安的三更时分,朱雀大街的夜市突然爆发出海啸般的欢呼。
卖梨膏糖的王老汉举着油印邸报在摊位前打转,皲裂的手掌将纸张边缘磨得发毛:“大同府收回来啦!易州城头飘宋旗啦!“
竹筐里裹着红绿糖纸的梨膏糖瞬间被抢购一空,有个穿麻鞋的货郎丢下整串铜钱,抓起糖就往巷子深处跑,边跑边喊:“我那逃荒到代州的大哥有救了!
望仙桥畔的茶肆内,账房先生站在条凳上吼读战报的声音穿透雨幕:“岳元帅兵临居庸关下,韩将军直逼灵州城垣...赵殿下亲谕:大同流民每户分田三十亩,官给耕牛!“
话音未落,靠窗的脚夫猛地踢翻条凳,粗瓷碗摔在青砖上碎成八瓣,却无人在意。
说书先生拍响惊堂木,即兴编唱新段:“太子爷太原城里定乾坤,十万甲士复燕云...待到来年麦浪起,家家灶头炊饼香!“
唱到动情处,茶客们纷纷将铜钱拍在案上,清脆的声响与窗外的秋雨交织成歌。
太学辟雍殿的琉璃瓦在秋阳下泛着金光,三十余名太学生围着新贴的黄榜,有人激动得扯断了腰间的襕带。
新科进士秦埙用镇纸压住沙沙作响的邸报,指尖点在屯田免赋三年处:“诸位请看!赵殿下此策,胜过十万甲兵!“
身旁的学子立刻展开丈二宣纸,饱蘸徽墨写下复土兴农四个斗大金字,墨汁顺着纸边流淌,在青砖上洇出蜿蜒的痕迹,恰似地图上正在推进的宋夏边界线。
西廊下,二十岁的张栻正与同窗批注《资治通鉴》,听闻捷报后突然合上书卷,在扉页奋笔疾书:“赵殿下以农为戈,以田为垒,此非独兵家谋略,实乃王道根本。“
他的批注被传看时王道根本四字被朱砂圈得通红,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纸页上,仿佛燃起两簇小火苗。
讲堂外,几个太学生用竹竿挑着自制的宋字旗,旗面是用书院的朱红榜纸裁成,边角还留着赵字的残笔,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建康城码头的号子声突然中断,当“大同收复“的消息从三桅商船的桅杆顶传下时,五十余名船工同时抛落肩上的漕粮麻包。
满脸络腮胡的张五郎抢过水手递来的纸条,粗粝的拇指划过王贵将军招抚流民的字迹,突然将腰间缆绳狠狠砸在甲板上:“俺爹托人带信说,大同府正在分熟地!”
“走,咱回北边当大宋的种田汉去!“
瞬间爆发的骚动惊飞了江面的白鹭。
有人抓起油布包就往岸上冲,有人蹲在码头边掰着手指算账:“走官道二十天能到大同...赶上秋播还能种上冬麦!“
负责押运的厢军校尉拔剑怒喝,却被围上来的船工们堵住:“校尉哥!漕运的苦咱受够了,要去北边踩自已的土地!“
江面上,归帆如织,船工们扯开嗓子唱起故乡的山歌,嘶哑的歌声与浪涛碰撞,惊得远处的鱼群跃出水面,银鳞在阳光下闪成一片碎金。
钱塘江秋潮正盛,观潮台上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