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蒋琬,上庸(2/2)
甚至可以说,大将军能够调动精锐,反攻南乡县,都是他司马懿刻意为之。
用以削弱宗室之力。
现如今,深秋已至,忠贤又搅动洛阳风云,其实司马懿早就想撤了。
只不过曹叡不让他撤退。
现在,我们大张旗鼓的去进攻,正好给了司马懿撤退的理由。
洛阳已经沦陷一次,岂能再次沦陷!”
魏延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刀柄上的纹路,忽然想起探马回报:司马懿军中士卒每日只能喝两顿麸饼粥,已有千人患了寒痢。
“长史是说,逼他在粮草与防线间做抉择?”
他的声音低沉,却带着赞许。“三郎毕竟还在司州。
司马懿若得知我军要与魏正里应外合,定会以担心洛阳有失为由,不得不撤兵回援。”
王平却皱眉:“可我军若真分兵,阳平关防守空虚是事实。”
“哈哈哈哈!”
蒋琬哈哈大笑,“不防守空虚,他们怎么会进攻?
不进攻,又怎么减少粮草的消耗。
不进攻,我们又怎么能轻松的收缴战功呢?”
“哈哈哈,当年丞相就说,公琰为人,社稷之器也。
今日之见,果然名不虚传!”
魏延也大笑起来,蒋琬做事还是很有魄力的,比精于计算,做事却畏首畏尾的杨仪好多了。
“好!就按长史之计,明日便大张旗鼓调兵,扬言取上庸、攻洛阳!”
说到这里,魏延却眉头一皱:“不对,不对。
既然司马懿要撤退,只是缺个理由,那我们给了他理由即可。
白日调兵时敲锣打鼓,夜间却让士卒返回。
待司马懿大军撤退之时,大举杀出,定然能一举击溃司马懿,从而夺取凉州雍州之地。
何必真的去打上庸和新城等地呢?”
闻言,蒋琬皱起眉头,大将军可真的是一心为了北伐。
一旦有了攻陷凉州和雍州的机会,接应三子的事情都扔到了一边。
“大将军,不可!
郭淮、费曜皆是宿将,断后兵力必是精锐。
阳平关外路狭谷深,我军若追击,恐遭伏兵暗算。”
他忽然指向窗外的魏军壕沟,“当年张郃死在木门道,便是吃了路狭的亏。”
说到这里的时候,蒋琬忽然想起丞相对魏延的评价:文长性矜高,然临阵必克,善待士卒,可任大事。
于是改口说道:“费曜和郭淮纵使精锐,也必然被大将军打败。
只是这阳平关外,壕沟遍地,出兵不便,若是提前把士卒藏于山林中,恐打草惊蛇,白白损害士卒的性命。”
“喏!”
魏延的手慢慢松开刀柄,“听公琰的。”
转头对王平道:“子均,阳平关交给你。”
又对蒋琬说:“长史留守汉中,调度粮草。某带两万精兵,明日便大张旗鼓向新城郡进军。”
......
上庸郡的晨雾还未散尽,魏延的大将军旗已插上城楼。
城门洞开,邓贤扶着门框,眼中噙着泪水:“大将军,我们等了二十年......”
虽然很想一刀砍了这个家伙,但魏延还是翻身下马,横刀交于胸前:“好,好,好,今日某回来了,再不会使尔等屈从于魏狗。”
城内街巷,百姓们捧着陶罐涌出,罐中盛着新酿的苞谷酒。
当年孟达进攻上庸郡,是带着几千部曲来的,后来他的部曲家眷也都迁徙了过来。
孟达来回横跳,说不上对错。
毕竟法正若是不英年早逝,孟达是绝对不会投降曹魏的。
同理,曹丕若不是英年早逝,孟达也绝不会想投降回蜀汉的。
毕竟,他和诸葛亮还有私仇呢。
只是他在曹魏,地位太高,又不知道夹着尾巴做人。
曹丕死后,他被清算也是早晚的事情。
只是没有想到,司马懿来的这么快。
当然,更没有想到,他这种来回横跳的行为虽然从个人利益出发没毛病,但也影响了身边人。
于是,外甥邓贤和亲信部将李辅,也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出卖了他孟达。
否则的话,以孟达的能力和经营上庸那么长的时间,守了几个月,没有问题吧。
他熬得住,司马懿也熬不住。
之所以来这么快,就是因为司马懿知道攻城难,要打孟达一个措手不及。
邓贤和李辅在投降之后,也没有获得好的机会。
甚至,不久之后,司马懿还处理了申耽申仪兄弟。
如此一来,两人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不但没能继承孟达的资产,反而个人的资产也被剥夺了很多。
毕竟大魏的实力已经远超东吴和蜀汉,对于这种来回横跳的小人,已经不需要千金买马骨。
这也是邓贤在魏延杀过来之后,趁机选择反戈一击的原因。
魏延这边还必须要千金买马骨。
小公司从大公司挖人,就得给更高的待遇,或者说更大的饼。
“张翼听令!
带五千精兵沿汉水东进,三日內拿下新城郡。
某自领一万军攻南乡郡,邓贤,你随我前去!”
“遵令!”
张翼和邓贤抱拳应命。
魏延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忽然听见街角传来童谣,“赤豹啸江,白袍还乡;汉家日月,重照荆襄......”
“嗯?”
......
与此同时,司马懿的中军帐内,探马的急报被拍在舆图上,朱砂标注的“上庸失陷“四字像道伤口。
监军曹璠道:“魏延分兵新城、南乡,势如破竹。”
司马懿抬起头,道:“魏延出兵的时候,我们就上诏请示撤兵,如今魏延已经拿下上庸,撤兵的诏令怎么还没有到?
陛下是要把某等都葬送在这里么?
罢了,罢了,传本督手令,大军即日西撤,令郭淮费曜率断后。”
曹璠望着司马懿骤然苍老的面容,发现其鬓角的白发又添数根:“将军,此刻撤兵,怕是要遭朝廷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