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三清,组织(1/2)
伊水河畔的秋日阳光斜斜铺展,将二十多万迁徙的人群染成温暖的琥珀色。
沿途有些百姓听说之后,居然也加入到了迁徙的行列。
河水倒映着白帆与旌旗,船舷边垂落的绳索上,晾着孩童的襁褓和老人的青衫,在风中轻轻摇晃。
舱内传来此起彼伏的捣衣声——那是妇人在用曹军的断戟打磨成的木杵,捶打新领的粗布。
船头坐着三位白发老翁,膝头放着从显阳苑带出的残破竹简,正用树枝在船板上教孩童识字:“看清楚,这是‘汉’......。”
舟船主要用来运送粮草辎重等物。
以及那些老弱妇孺,但也有些晕船的,坚持要在陆路上行走。
岸上的牛车马车队列望不到尽头,车轮碾过铺满碎金的梧桐叶,发出“吱呀”的声音。
赶车的老人用草绳将“汉民牌”系在腰间。
车辕上捆着的陶罐里,新挖的野菜随着颠簸出阵阵清香。
青壮们组成的步兵团走在外侧,草鞋磨破的脚掌踩过带露的秋草,腰间别着从曹军手里夺来的刀兵。
在洛阳西郊虽然没有获得多少刀兵,但在伊阙关却是有武库的。
那些被俘虏的士卒被放回去部分,也有部分选择加入迁徙的大军。
至于俘虏的颍川权贵的家兵和豪客,则是变成了奴仆,此刻被集中起来拉着缰绳。
平日里嚣张跋扈的他们,温顺的就像是羔羊。
毕竟豪横和跋扈的,这几日都被杀的差不多了。
魏正虽然悲天悯人,但杀起人来,一点都不手软。
其中,自然少不得一些三清教徒穿插其中。
“某家南乡侯,不但是大汉南乡县的县侯,拥有一县的封地,而且还是大汉丞相诸葛讳亮的关门弟子,如今三清教的掌教元清......”
“嗯,你不知道什么是三清教?”
“这么说吧,五斗米道总知道吧,就是那个天师盟。”
“天师盟张天师张鲁知道吧,他的小女儿张萌就是我们三清教的圣女。”
“说好听点是圣女,其实就是某家掌教的小妾......”
“屠老六,再嚼舌根子,老子宰了你。”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魏正的白袍军,内部还是泾渭分明。
但随着战斗不断的继续,有的人不断的战死,到了最后,几乎每一个白袍军都加入了三清教。
毕竟加入了三清教,就算死了,也能进三清庙。
而不加入,那可就只剩骨灰带回去了,虽然有抚恤金。
这么说吧,王训和陈博都加入了三清教。
现在一个领了元老,一个领了护法。
费祎觉得也蛮有意思的,所以他也加入了进去,也成了元老。
他们都加了进去,麾下识字有见识的,自然跟紧领导的步伐。
而那些不识字,又没啥见识的,自然是顺大路了。
......
正午时分,船队与车队在河湾处汇合,形成长达十数里的壮观景象。
白帆蔽日,车辕相连,青壮们的脚步声与木桨击水声节奏一致,像大地与河流在共同谱写一首迁徙的史诗。
邓星站在高处,望着队伍中偶尔扬起的手——那是百姓们举着“汉民牌”互相示意,如同黑暗中闪烁的萤火,连成一片璀璨的星河。
“某等都是大汉人!”
“大汉人们好啊大汉人们好......”
相对于很多成年百姓的唱歌,那些半大孩子们则是围在一个个的三清教徒身边。
这些人以邓星为主,则是给孩童灌输于朴素简单的道理。
“邓师,汉中真的有良田无数吗?”
“狗蛋,看你那出息。
跟着邓师,居然还想着土里刨食!”
“土里刨食怎么了,我觉得农民是最伟大的人。”
“那你去伟大吧。”
听着孩童的话语,邓星微微一笑。
“在汉中,有一条江,叫汉水,比伊水更宽更深,江边的土地黑得能攥出油来。
等你们长大了,就用今天学的字,在田契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河风带来远处的童谣,不知哪个孩子起的头,很快传遍整个营地:“白袍引路,汉旗招展;千家迁徙,万姓归乡......”
这个就比那个大汉人们好,要文雅的多了。
临近傍晚,迁徙的队伍开始集中停下,青壮们把牛车马车放在外围,并开挖一道壕沟......
河边的浅滩上,妇人们正在淘米,竹篓里的粟米颗颗饱满——那是魏正从豪族粮仓中缴获的。
她们用方言唱着古老的迁徙歌谣,苍凉的调子混着河水的呜咽,却让岸边休息的人们红了眼眶。
有的人是徐州的,有的人是幽州的,有的人是扬州的,有的人是并州,也有的人是汉中的......当初曹魏把他们从各地迁徙过来,成为卑贱的士籍,也就是屯田民。
现在又要迁徙到汉中,不知道到了那里会怎么样,总归不会比现在惨吧。
当然,人群中还有不少的良家子,还有一些豪绅官吏。
聪明的早就开始投降办事,但也都担心以后的前途会怎样。
这就像后世大明京城周边的人们,被掠走到通古斯去做包衣一样......
“三,思安三!”
一群孩童围绕在邓星的周围,认真的念着字。
然后根据邓星所写,开始临摹。
这时不远处的一个三老疑惑着道:“叁好像不是这么写的。”
“你懂什么!”
另外一个三老斜了他一眼,“这个是三清教掌教元清大汉南乡侯魏讳正忠贤新创的简化字。”
“他怎么敢创字?!而且这样岂不是太过简陋。”
“什么叫敢?字就是传播文化文明的载体,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而不是繁复!”
另外一个三老不知道何时,已经变成了魏正的拥趸。
邓星望着漫天繁星,想起七日前在显阳苑,魏正站在断墙上对百姓说的话:“迁徙不是逃亡,是让汉家的种子,在更肥沃的土地上生根。”
此刻他看着身边认真识字的孩子们,忽然明白,这些歪歪扭扭的字迹,便是三清文明最坚韧的根须,终将在汉中的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
伊水的浪花依旧拍打着河岸,二十万迁徙的人群在篝火旁安然入眠。
牛车的铃声与船桨的吱呀声渐渐低落,唯有邓星教字的声音还在夜色中飘荡。
看着活泼和求知的孩童们,很多人都觉得有奔头起来。
娃可以识字念书了,娃可以识字念书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