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帮了大忙(1/2)
阿竹连忙追着记录,炭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愈发急促,与窗外忽然响起的蝉鸣缠在一起,倒像是春末夏初的协奏曲。陈婆婆端着刚沏好的菊花茶走进来,瓷碗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天是越发暖了,蝉都叫了。” 她将茶碗放在学徒们手边,瞥见阿竹的本子,忍不住夸赞,“这孩子记的比当年我家小子读书还认真。”
阿竹脸颊微红,抬头时正好看见苏瑶在调配药材。她将紫苏梗剪成小段,与麦冬、玉竹、陈皮一同放在戥子上称量,动作娴熟而精准。阳光落在苏瑶的发梢,镀上一层柔和的金光,她垂眸时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连捏着药材的手指都透着温柔。
“苏大夫,上次张阿婆的咳嗽用了紫苏叶,这次这位大哥用紫苏梗,是不是同一种药材的不同部位,功效就差很多?” 李墨忽然问道。他方才一直沉默地观察,此刻问出的问题却颇有分量。
苏瑶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正是如此。中医用药讲究‘因部位而异’,就像这紫苏,叶解表、梗理气、子化痰;再比如牛膝,根能活血通经,茎却能祛风利湿。” 她拿起一根完整的牛膝,指着上面的节状凸起,“你们看这些牛膝节,入药时还要特意剔除,因其性偏涩,会影响药效。”
赵生听得眼睛发亮,连忙掏出自己的本子记录,笔尖在纸上蹭出的声音比阿竹的更响。阿竹趁机翻看之前的笔记,忽然想起昨日苏瑶说的 “独活专攻下焦寒湿”,连忙问道:“苏大夫,那若是上半身的风寒湿痹,是不是就不能用独活了?”
“问得好。” 苏瑶放下戥子,走到药柜另一角,取出一支棕褐色的根茎,上面带着扭曲的纵皱纹,“这是羌活,与独活同属一类,却专主上半身的风寒湿邪,尤其是肩背颈项的疼痛。若是全身痹痛,便可以羌活配独活,上下兼顾。” 她将羌活与独活并排放在桌上,“你们看,羌活的根茎更粗壮,气味也更浓烈;独活则偏细长,香气更沉郁。”
阿竹凑近仔细分辨,果然闻到羌活的辛香更冲,独活则带着一丝苦味。她连忙在本子上画下两者的区别,还特意标注了 “羌活上、独活下”。炭笔在纸上停顿的间隙,她忽然听见青年轻呼一声:“咦,我嘴里好像不那么干了。”
众人都看向青年,只见他脸上的潮红褪去不少,正捧着菊花茶小口啜饮。苏瑶笑道:“紫苏梗的理气之功已经起效了,等药煎好服下,滋阴的药材再发挥作用,不出三日便能好转。” 她将配好的药材包好,写上 “水煎服,每日一剂”,又叮嘱道,“服药期间不可吃辛辣油腻,多喝些梨水也能助益。”
青年连声道谢,接过药包快步离去。陈婆婆收拾着空碗,笑着对苏瑶说:“你这药还没煎,就先见了效,真是神了。” 苏瑶只是温和地笑笑,转身看向三个学徒:“方才讲的都记住了吗?阿竹,你复述一遍桂枝与紫苏梗的区别。”
阿竹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朗声道:“桂枝味辛甘温,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但阴虚者忌用;紫苏梗味辛甘微温,温通之力稍弱,却能理气和中,可替代桂枝用于阴虚兼气滞之证。”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羌活主上半身痹痛,独活主下半身痹痛,二者合用可治全身痹痛。”
苏瑶满意地点头,伸手轻轻抚过阿竹的头顶:“记得很清楚。学医便是如此,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还要懂得灵活变通。” 她拿起桌上的紫苏梗,“就像这株紫苏,在不同的病症里,能化身为解表的叶、理气的梗、化痰的子,药材本无高低,关键在于用得恰到好处。”
蝉鸣顺着敞开的木门涌进药庐,与炭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缠绵成韵。阿竹正对着本子上 “羌活上、独活下” 的批注出神,指尖摩挲着粗糙的布面,忽然觉出一股清凉的湿意裹着草木的腥甜扑面而来,惊得她抬了抬头。
木门被竹篓的肩带轻轻撞开,带着山涧水汽的风卷着几片碎叶旋进屋内,在青石板地上打了个转。背着竹篓的青年站在门槛边,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深褐的泥点,几处被荆棘划破的细小伤口还渗着血丝。他约莫二十三四岁年纪,粗布短衫的前襟浸出大片汗湿的痕迹,却笑得格外爽朗,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珠:“苏大夫,今儿天刚亮就往山涧走,这鱼腥草带着露水珠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